新浪新闻客户端

智能技术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智能技术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2022年11月17日 12:16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 陈湘生教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胡明伟教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秦晓琼博士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管理复杂、能源短缺、人口增长和经济转型等问题依然严峻,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一轮挑战,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新时代新征程城市治理内涵与理念迭代升级

  报告重点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通过推进城市治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实现“强政、兴业、惠民”的发展目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探索以更全面的感知、更高效的协同、更优化的流程以及更精准的决策,系统化推进治理方式变革。

  智能技术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 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推动城市治理方式智能化、治理模式协同化、治理内容预防化、治理决策精准化。

  治理方式智能化。 加速解决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感知方式单一、数据获取效率低、时效性差等问题,深度交叉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感知技术,实现城市全域要素全面、透彻的感知,例如占道经营、水质监测、管网监测等场景,并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类感知数据和业务信息进行实时、智能分析,为城市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治理模式协同化。 加速解决感知数据多源异构、标准不一、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规范、高效互联、交互计算的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数据服务,以城市生命线管理为例,通过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的规划管理、公共服务数据融合,支撑城管、市政、交通、安防等多个系统协同治理,结合态势感知、融合通信、一图指挥、一键调度,构建全域协同的应急响应体系,实现城市运行场景化“一网统管”。

  治理内容预防化。 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城市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探索从被动救灾减灾向主动韧性提升、风险治理、协同应对的可持续方向转变,提升治理内容的可预测性。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全空间安全动态感知,并做出全天候即时反馈,从韧性基础设施和韧性生态与水系(城的安全)、韧性社会(市的稳定)和全域感知与智能化韧性系统(管的有效)三维体系的角度,打造韧性城市。

  治理决策精准化 加速解决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兼容性差、互通性差、实用性差等问题,协调运营管理部门、专业单位、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协同、智慧、实用的城市治理智慧服务平台。探索“类人建筑”模式,即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智能建造与运维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系统性的新技术,使城市治理具备超强的抵御外界风险和自我恢复能力(身躯),大范围实时全域自感知能力(感知器官),“类人脑”的判断、决策、执行(神经系统)和不断进化能力以及快速报警、响应和抵御灾害能力(免疫系统),实现城市治理的精准化。

  “类人化”数字化架构为未来而生并将持续演进

  智能技术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以“类人化”数字化架构,通过“五官四肢”整合空天地、室内室外的视频终端、传感器、用户终端等各类感知设备,通过“神经系统”将互联网、政务网、物联网、视频网等全部打通形成一张逻辑网,构建统一的“中枢系统”,应用云基础设施、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城市治理智慧服务综合平台,统筹推进各协同业务场景智能化、智慧化,让城市治理具备较好的“行动能力”。

  为满足城市精细化、现代化治理业务需求与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技术需求,下一代数字化架构将以“类人化”可持续发展,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的智能体技术架构体系,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深度融合。这是智能技术驱动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理想的参考架构,也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下一代参考架构。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