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心榜主办,壹心理承办,知乎作为平台支持的“向变而生·第六届中国心理行业峰会”大会全程分上午、下午两场,分别从行业,专业,和职业三个角度,组织心理相关从业者进行交流。本届论坛创新采取“全云端、全公益、全覆盖”模式,通过云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
本届大会邀请到的嘉宾有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主任高文斌,原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原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原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刘丹,精神科博士、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韩雪,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秘书长、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唐义诚, 心理咨询师、两性关系专家、网名“麻辣情医吴迪”、b站新晋10万粉丝up主吴迪,地心引力·心理MCN创始人、分手照相馆主理人、抖音心理创作者训练营官方合作讲师于恒,中德班督导组、中美高级、动力取向咨询师宗建飞,人气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治疗师协会会员黄敏燕,心理治疗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吴钰,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曹洪雯为大家做分享。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向变而生,旨在从心理行业的就业环境和行业前景,以及个人能力提升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溯古追新,让很多的人了解心理行业的变化,一起展望心理行业的未来,给心理行业的从业者,展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专业上实操经验。
高文斌:解决为谁服务和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关键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主任高文斌,在本次峰会上分享了他对于心理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其中着重讲到了两个需要从业者思考清晰的问题:为谁服务和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关于为谁服务,他认为:“EAP也好,学校市场也好,我们再往下多想一步,才知道你的机会在哪儿或者问题在哪儿,比如EAP采购,学校是啥,心理的教育等等,机构是购买者,但是你的用户到底是机构还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这个需要思考,买单的付费的并不是使用者,这个变化值得大家反思。因为这两者之间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致。”而关于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首先你的产品的标准程度很重要,不管生产的过程还是在搬运的过程。第二,交付程度,这个交付程度意味着人家拿到手之后就可用了,还是再组装,还是需要再学习。那么成本可控好理解,这是第三个程度。第四个叫收益直观程度,消费者拿到你的产品是不是直接或者最大程度能够体会到这个收益。”
刘铁榜:多学科工作或成为精神科及心理从业者主流
原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原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老师在本次峰会上,分享了他对于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从业者之间区别的理解:“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最重要的人群还主要是精神障碍的患者,包括有轻型的,有重型的,另外也包括各类疾病,是医学的范畴,主要针对是病人。而心理咨询是全人群,包括病人,他们也是需要的,包括那些有精神障碍,甚至严重精神障碍的人。精神医学主要还是用的医学的方法,心理咨询主要是用的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人文主义的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动力学的理论,后来发展了很多的流派,主要还是这三个大的流派。而精神医学,医学还是在医学的这个轨道上,所以,他的学科的范围不是太一样。另外,它的重心也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大家的一些烦恼,通过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治疗的关系,来促进个体对他的自知,对自己的了解,对外界的了解,来减少痛苦。而精神医学最主要的减轻疾病这样导致的问题。所以在我看来,心理咨询是精神医学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很重要的方法,很重要的举措,我们会用到心理咨询解决我们病人的苦恼,提供一个方法学。现在这两个学科之间有学科融合的,也有学科分化的这两种趋势并存,但是眼下融和还是多于分化,提倡的还是多学科工作,各取所长。”
刘丹:心理咨询与精神科治疗相辅相成
当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等等精神类疾病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那么心理咨询可以对这些疾病的治疗起到什么样的帮助呢?本次峰会请到了原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刘丹老师分享了她在工作中对此的体会和理解:“要特别特别强调的就是,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治疗精神类疾病这句话是不对的,这句话代表我们一种理想化的期待,可以用心理咨询去治疗精神类疾病。心理咨询跟精神类疾病的关系,当有精神类疾病的时候,首先要看精神科专科,要看专科的医生,去专科的医院,或者是三甲医院精神类的门诊,而心理咨询是在就医的前提下做辅助支持的工作。我们在做心理咨询和精神类疾病有关的时候全部都是要每次评估,或者定期评估,之后我们在严重精神疾病定期服药的前提下,不做太多的情绪行为认知,基本的心理咨询范围里的工作,我们最主要的是做共情强化个体效能和加强支持系统,当他的情况没那么严重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增加,增加的是认知调整部分。也就是心理咨询非常工作的部分是认知调整,这个部分需要在没有精神科疾病时候做的,当有精神科疾病或者精神类疾病程度很轻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做适度的认知调整,这就是我们的心理咨询怎么样去辅助精神类疾病的治疗。”
韩雪:伦理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要反复培训
伦理作为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近年来也时常引发争议,一些从业者的不规范行为也被曝光在了网上。那么作为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的从业者,应该如何去认识、遵守伦理呢,本次峰会请到了精神科博士、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韩雪老师分享了她的看法:“现在有实际存在的困难,就是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没有相关从业的法律和法规。如果想要这个东西做得好,一定是要非常明确的边界,也就是要有法律或者地方法规限制某些行为。首先,伦理是最基础的,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反复培训。第二,治疗师也好,咨询师也好,对自我的判断,要能够如实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范围,不能随意表述,在工作中不能夸大治疗效果和个人能力,并且要在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继续的教育以及继续的培训。”
曹洪雯:共同做好科普有利于行业降低推广成本
在本次峰会上,心榜联合壹心理发布了《2022全国心理机构生存状况报告》,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曹洪雯为大家带来了报告解读。其中关于心理机构的盈利路径,她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目前心理机构当中有32.91%处于盈利状态,主要来源客户群体为个体。企业推广获客能力强,且以社交媒体推广为主。可以看到如果社交媒体推广到位了,推广的成本就会降低,盈利时间点就会提前,盈利能力可以高于其他机构。所以,我们还是要共同去做科普,这是共同的事情。”
唐义诚:成熟咨询师转型应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当前转型已经成为了咨询师的职业瓶颈之一。唐义诚在沙龙中讲到,第一个不忘本来,心理学的使命是创造美好生活,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需要掌握一个重要的技能,他需要回归生活、回归人间。心理学从一开始其实创造至今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使命是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或者说他是想去提升所有来访者的这种幸福感,所以其实心理咨询师在做一些专业学习以及技能提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本来的使能忘记了,要有非常重要的乙方思维,是为来访者提供服务的,是为他的幸福感所负责的。心理学真正生活化接地气,就是弯下腰来做心理。
第二个叫做吸收外来。他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很多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者很多成功的心理咨询人都是半路出家,他原来可能是做媒体的。其实在心理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对比中会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外行人或者说在一些成熟行业商业化水平,或者产业化水平会更高,所以其实当他切到心理赛道时候,更多知道一个心理机构怎么做,以及咨询师的个人品牌如何推广和运营,所以他会在运营端、经营侧更好的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树立起来。
第三个应该叫面向未来。心理咨询师要服务好Z时代,所谓Z世代就是95后到00后这一代,Z世代是心理学的原住民,就是他们从小接触了很多心理学的普及和教育,未来最愿意为心理学付费的可能也都是Z世代。其实现在时代是充满娱乐化精神的。作为心理咨询师服务服务时候也应该把握这样一个时代的情绪。
吴迪:心理成功转型的关键是突破自己
吴迪老师作为优秀的咨询师转型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吴迪老师表示去年53岁生日的时候,决定开B站,是在家人的鼓励下做出的选择。她说因为以前也在好多卫视做了心理嘉宾,去了好多节目,但是还是挺忐忑。首先觉得,都是年轻人玩的东西;其次是写惯字的人,对短视频这种事情,包括像小红书,还是有点抗拒,而且就是特别害怕技术。但是最后下定决心,因为眼看着自己的公众号点击量越来越低了,所以开始转战做B站。过去B站的一年里,干了一年的她已经达到了B站设定的第一个阶梯,拿到10万的粉丝,也算略有小成。
她曾经有一个爆款视频一下到了170多万的点击量,就是婚前必问的15个问。大概两天之内达到一百多万的播放量,B站把它放到热门里面去了。这个视频评论两极分化。当时她意识到走出去你第一件遇到的事情恐怕不是赞扬,是谩骂都是有可能的。经历的这一切以后,她就觉得自己算上B站上对了。现在她觉得90后很需要一个婚姻生存指南,因为他们的婚姻跟前几代人截然不同,他们确实不懂婚姻中的很多很多事情,她通过新的平台帮到他们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于恒:心理IP爆款打造需要三步
如何打造心理爆款IP一直是每个运营者的都会思考的问题。那么成功打造爆款的于恒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分享。他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心理行业的要勇于站到台前来。心理咨询师可能需要接纳一件事,就是心理行业现在醇香的美酒,很重要的就是敢于站到台前,不但敢于站到台前吆喝,更重要的是,吆喝的内容,要怎么去吆喝,你要怎么让大家被你吸引过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在于恒的新IP课程体系当中,他对于定位有三部曲的拆解,第一步叫做探索使命。大家需要试图唤醒最开始的跟心理学结缘的初心,思考我们为什么接触这个行业。他觉得属于咨询师的使命,带着使命往前走,往前做内容,其实这种感召力和这种坚持的能量会更加的强。
第二步是寻找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你自己有哪一些精力,你自己在专业上有哪些沉淀等等,建立优势明确优势这一步。然后有三个维度可以帮大家明确,一个是外形,一个是人品,一个是专业。
第三步是喊出口号。你试着为自己做的事情写一句话,去拍一点视频,相关的选题、文案尝试去做,包括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一种不断的向外探索,你要去知行合一的延续你的最开始的使命,你的优势,你不断的分享这样子的内容,就是喊出口号。
这三步就是他对于一个定位的理解。他讲到定位并不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过程,他是一个不断接近自己,一个不断去探索出我是谁的一个过程。
如何贴近年轻来访:拥抱网络、丰富自己
近年来,心理咨询已经为更多的人所知所用,这其中也包括更加年轻的用户或者来访者,那么作为心理行业从业者,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加贴近他们呢?在本次峰会上,中德班督导组、中美高级、动力取向咨询师宗建飞老师认为:“咨询师除了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写案例报告之外,我们需要有更多自己的生活,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朋友,不是要求大众如何走向我们,而是作为心理咨询师,你作为学了很多年的专业知识的这样的一个人,你进行了很多年自我探索的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够走向大众。”
心理治疗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吴钰老师也分享了她的观察:“首先,年轻人这个群体他们天生很孤独,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好多时候被圈在线上,圈在家里,有比较强的课业负担,一方面他们学习行为、学习是高度受到家长的关注,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会有一些情感需求是被忽略的,这个群体他们其实对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小孩子他其实滔滔不绝,他会非常自信的表达他的观点,同样,来到咨询室,或者我们跟这个群体打交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非常追求一种平等的、自由的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他们知识面很宽广,这个群体就是见多识广,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投注在二次元的世界上,现实感会比较弱,有的时候他们其实挺希望发生一些现实的链接,但有的时候大部分链接会发生在线上。”
这些年MBTI等各种测试类“爆款”层出不穷,在让很多年轻人了解到心理学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人气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治疗师协会会员黄敏燕老师就深有体会:“这两年互联网的自媒体,然后还有短视频,这些心理学文章,这种普及率非常非常高,所以年轻人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说出一些心理学的词汇,或者有的人一来就会给你大段大段的说他看过的一些心理学的文章,一些理论,比如说什么原生家庭,缺乏安全感,这些对他们来说都如数家珍。所以,他们就会发现,我在人际关系里,一来就说我是讨好型人格,他们会给自己贴一些标签。甚至我碰到一两个来访,一来就说,老师,我可能是边缘型人格,所以我觉得好处是,大家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然后对于这些名词也越来越熟悉。但是呢,也会带来一个缺点,有的人会很随意的给自己贴一个标签,动不动有的人一来说老师我可能是双向,老师我可能是边缘性,我们会给他探讨,有的人可能真的不一定,或者大部分人都不是边缘型,但是他看到一些症状就以为自己是边缘型。”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2022年即将结束,在2023年,壹心理将继续深耕心理服务行业,在提供优质服务与产品的同时,为大家搭建经验分享、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通过更多元的手段与路径为行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