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宁波特检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标杆之路

宁波特检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标杆之路
2023年01月03日 15:53

  特种设备是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推动行业改革发展,守牢安全底线,拉升发展高线是各级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必须始终牢记的使命。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隶属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经原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从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型式试验、安全技术研究等工作的法定技术机构,作为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之一,宁波特检院在人才、技术、装备、科研、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为特种设备安全保驾护航。

  “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加速推进建设“数字政府”,依托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及事业单位办事效率及工作质量。面对数字化浪潮与改革发展使命,宁波特检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早在2019年,就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人才管理创新之道。

  启航:数字化新征程

  近年来,宁波特检院业务的快速发展,亟需深化人才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一方面,目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基于 U8平台和 EXCEL 的手工数据处理模式,功能性与扩展性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专业技术性强,尤其考验组织对知识技术型员工的管理能力,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挖掘人才数据价值,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推进业务发展 与人才管理的深度融合。因此,宁波特检院希望通过规划布局全域覆盖、高度共享、灵活配置、快速响应的新一代智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数字化应用高度集成,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9 年 12 月开始,宁波特检院就启动新版人力资源管理平台选型,通过对目前国内主流的 3 款人力资源平台(北京宏景、广州红海云、北森 HR-SaaS)的选型分析比较,在多轮的对比测试中,认为红海云具备成熟完善的产品架构及便捷流畅的操作体验,覆盖人力业务全模块,可实现各项人事数据的高速自动化流转,释放数据效能,同时基于自主研发的RedPaaS低代码开发平台,提供可配置化功能体验,其 UI 交互界面有助于体验与效率的双重升级,并能帮助组织迅速应对后续人事管理策略的调整,充分满足了宁波特检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工作需求,2020 年 6 月双方正式签约,至此宁波特检院正式开启了人力资源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新征程。

  筑基:“人-岗-事”一体化

  人力资源数字化的核心是要打破业务墙、数据墙,对整个组织人事进行数据打通,业务流程全面实现线上贯通之后,获得体系化、数字化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宁波特检院人力资源数字化建设第一步,是实现组织人岗管理一体化,构建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库。

  组织可视化

  宁波特检院组织类型包括特检院、内设机构、基层检验站等,基于红海云智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图形化组织架构管理,宁波特检院成功搭建线上“数字化”组织,实现对组织机构岗位变更的线上管控,通过对组织架构的可视化管理,完整梳理出组织脉络,实时查看组织编制,组织机构部门及人员责任关系清晰呈现,人员机构单位调整都能即时联动,便捷管理,进一步集中规范组织管理,高效承接落地宁波特检院的组织发展战略与规划。同时,宁波特检院作为事业单位对岗位职级管理有严格规范的管控需求,院内岗位分为管理类、技术类、综合类、保障类,每个岗位的岗位类别、级别都有明确规定与范围,依托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智能化提高岗位体系管理效率,科学梳理细化岗位序列,实现单位岗位和人员合理配置,同时高效支持院内人员兼岗、混岗等复杂岗位管理。

  档案数字化

  用工类型多样、编外人员来源复杂是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特性之一,管理难度也会相应增加,人员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尤其重要。宁波特检院通过上线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全院不同类型人员的规范管理,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人员及流动特点,建立全员信息库,完整记录所有职工“入转调离”信息,实时展示员工成长轨迹,建立全员数字化人事档案,例如干部履历表、专项审核任免表、职工基本信息登记表、学历证照、职称证照等,便捷智能的录入、查询功能,方便人事信息维护与调用,可快捷建立、打印输出各类登记表。

  人事智能化

  检验人员的能力水平关系到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种设备检验人员都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必须持证上岗,特检院的证照管理尤为重要。宁波特检院持证检验检测人员占比80%以上,持各类检验检测证逾千项,借助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宁波特检院不仅支持使用高拍仪直接上传文件,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动态管控人员证照状态,记录员工持证办理状态,证照到期智能提示预警,智能规范人员证照管理工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自动化、自助化、智能化应用设计简化繁琐管理过程,提升管理体验,规避人为管理漏洞。包括引入预入职管理,新员工自己可以自助登录系统填写入职信息;根据管理需要灵活设置人事预警,如合同到期提醒、合同到期提醒、证照归还提醒、退休人员提醒等;岗位调整、职级调整、借调、轮岗等人员调整的信息智能联动更新;人员信息审批智能分配,如专利信息审批自动推送技术发展部审批,实现人事事务智能动态管。

  宁波特检院通过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组织、员工、业务流程数据流动贯通,基于数据一体化的实时关联,敏捷落实对组织从架构、授权、业务流程到具体人岗的调整配置,也能灵活根据业务需求,比如按职业资格类别、资格等级、证书批准单位等快速检索、查询、提取人员信息,可以实时提取到组织人事任意环节信息数据,掌控组织全局。

  聚焦:人才智能决策赋能业务

  宁波特检院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占全院职工 9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6%,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占60%。人员构成以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科研创新、安全检测与技术服务质量都取决于人才竞争力,如何精细化人才管理、识别发掘人才潜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借助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促进人才发展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是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通过前期构建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库,打好基座后,宁波特检院进一步挖掘人力数据价值与开发利用,开启宁波特检院特色数字化人才管理。

  人机匹配决策辅助:目前宁波特检院共有7个专业检验部门、11个检验站,每年出具近20万份检验报告,不同类型设备检验所需人员配比不尽相同,应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人才的合理分配及利用效率决定业务效率与稳定运转。宁波特检院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人员数据与MIS系统报告数据进行结合,实现人机配比分析,建立起基于大数据挖掘的人力资源优化决策辅助系统,通过对人均出具报告量的加权分析,实现对各部站检验人员配置情况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宁波特检院与红海云团队进行多轮业务方案沟通达成人机匹配决策辅助的建设规划,基于各设备种类系数、各部门机电类/承压类平均人数、检验报告清单数据,实现绝对报告数模式、等效报告数模式2种模式自由切换,设备类型、人员类型动态展示不同条件下的部门报告出具统计量、部门平均人数统计、人均报告出具量分析,比如可以精细计算出每个部门机电类、承压类对应的人均报告量。目前决策系统的算法也在不断优化,未来,也将持续深化对复杂业务的分析能力。

  建立多维人才画像:宁波特检院通过人力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了各类人才动态信息库,为人才合理开发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基于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多维度人才画像,在系统设定基本条件指数、考核奖惩指数、发展潜力指数、专业技能指数、科研创新指数、工作敬业指数、执行配合指数、价值观指数8大指标评测规则,自定义创建指数指标权重,由系统综合采集汇总人才静态及动态信息数据自动测评,得出最终的评分结果,多维度反映人员成长经历、敬业精神、工作能力、优势特长以及需要改进提高的方面,从而实现基于数据的人才画像。同时,管理者可提炼出员工的关键信息进行人才横向对比,如学历、年龄、职称、管理等级、岗位设置、关键科研成果、年度评优等,可视化呈现人才差异,加速人才决策,使人才盘点变得日常化与简单化,辅助宁波特检院形成全面人才标准,实现更精细化选拔人才、更个性化培养人才、更差异化激励人才、更持续性发展人才的目标。

  人力资源分析简报: 进一步将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决策场景的融合,适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极大提升人力资源数据汇总、分析、共享应用能力,搭建领导管理决策桌面,实时掌握组人才管理现状,输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报表。通过系统整合全所人力数据信息,建立满足人力业务需求的人员信息指标体系,可一键生成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动态分析报告,包括持证情况分析、部门人力资源分析、人员异动分析、职称取得分析、薪资奖金明细报表等,使报表分析统计更契合特检院分析所需。

  共享:智能自助数字办公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员工参与感对提升创造性与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宁波特检院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人事管理体验,为职工营造便捷、高效、智能的数字化工作氛围,通过自助共享服务极大方便员工从电脑端或移动端随时查询个人信息、薪资社保信息等,也为管理人员打造移动办公场所,可随时随地查阅员工花名册、人机配比分析、人才画像、各类统计报表分析等。

  为了保障员工及时收到信息提醒,避免员工不登录系统、邮件不及时维护或无邮件就无法接收消息的情况,宁波特检院特别将短信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平台集成,比如当系统提示员工持证即将到期时,可以通过平台、短信、邮件等多渠道将消息推送给员工,保障信息及时传达。

  宁波特检院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率、规避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贡献业务价值,为组织智慧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