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在引进并应用手术机器人,并将其作为提高医院临床价值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30亿美元增加到83.2亿美元,复合增速22.6%,估计到2026年将达到335.9亿美元,复合增速26.2%。
在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一批龙头企业开始涌现,相关企业也加快了证券化进程。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上市企业数量较少,代表企业主要包括天智航(688277.SH)、威高股份(01066.HK)、微创机器人(02252.HK)等。
市场人士预计,在这个细分赛道,未来极有可能诞生大市值的明星公司。
规模持续扩大
往前追溯,手术机器人的历史始于1985年创建的PUMA560,该机器人可更精准地进行神经外科活检。2000年,达芬奇手术系统获FDA批准,该系统最初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并越来越多地用于心脏瓣膜修复及妇科手术。其他术式的手术机器人于2010年代开始迅速涌现,如脊柱、关节置换及泛血管手术的手术机器人。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及5G通讯的进步,手术机器人有望扩展到更多的外科专业并实现更高的手术精准度、灵敏度及智能远程控制。此外,涵盖多个外科专业且针对外科医生的需求量身定制的手术机器人将处于更有利位置,可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
手术机器人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临床青睐,是因为与开放手术及传统微创伤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拥有进行复杂手术的能力、手术结果的高稳定性、操作精准、出血少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关数据的变化印证着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0年,受疫情影响,手术数量整体下降,一些不必要或选择性的手术被推迟,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在近8%的高增速,市场规模实现83.21亿美元。
现阶段,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以美国企业为引领和代表,德国、日本紧跟其后。2014年我国开始引入外科手术机器人,主要是一些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引进。整体来看,医疗机器人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导入阶段,无论是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还是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都处于培育的过程。
但这也意味着,国内规模化使用医疗机器人将是未来医疗领域的一个趋势。据相关机构估计,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将突破3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腔镜、骨科手术机器人成热点
从细分市场来看,手术机器人现在主要用于五个快速增长的主要外科领域:腔镜手术、骨科手术、泛血管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经皮穿刺手术。
国内行业热点集中于腔镜类、骨科类机器人。近十年临床试验注册数据显示,消化系统手术是开展数量最多的试验类型,十年开展共计61项(占比32%),骨科手术是开展最早的试验,十年开展共计43项(占比23%)。
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虽然目前在国内外的占比和应用率还不高,但曾被业内专家称为“骨科医生的好伙伴”——骨科手术机器人可根据医学影像建立三维模型,与实际病灶、手术工具进行坐标系配准后,辅助医生开展导航手术治疗,能够更快速精准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安全性和手术效率。
以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的天智航为例,其有“手术机器人第一股”之称,从公司发布的公告可管窥骨科机器人发展的前景。
一是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领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科手术机器人可由医生远程操作,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并可准确到达病灶、让切口微小、提高稳定性。
二是政策的持续加码。此前手术机器人费用纳入医保报销呼声不断,但限于厂商和手术项目的标准,一直没能正式施行。去年8月,天智航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支持的手术和一次性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耗材首次纳入北京医保支付范畴,对骨科机器人的推广无疑是重大利好。
三是企业对研发不遗余力的投入。2022年前三季度,天智航研发投入合计8032.8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95%,同时这部分资金占营收的比例达到95.33%,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28.65个百分点。
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显示,自设立以来至2019 年末,天智航产品累计实施5371例手术。而仅在2022年上半年,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的手术数量就超过5000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3万例。
据机构测算,预计2030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渗透率分别为8.2%和12%,对应手术量分别为191万和42万例,单手术耗材费用均价稳健下降至1万元以内。预计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为86亿元,相比于2020年约2.88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长近29倍,处于绽放前夜。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