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巨额亏损?教你看懂被优先股“拖累”的香港上市企业

巨额亏损?教你看懂被优先股“拖累”的香港上市企业
2023年02月23日 10:05

  随着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香港资本市场也开始回暖。继2022年12月合计21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后,2023年1月,又相继有10家公司在港交所敲钟,相较于2022年1月有明显上涨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3年2月中下旬,还有大约17家公司在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包括了陆金所控股、北森、量化派、普洱澜沧古茶等企业。

  亏损or市场前景利好

  在赴港上市的多家企业招股书中,有一项数据往往会被拿出来不断解读,这就是“亏损额”。在招股书中,企业往往也会对亏损作不同说明,分别为“调整前”与“调整后”。这就不得不提到港股特有的“优先股”机制。

  以港交所上市的某AI企业为例,其2021年度业绩公告显示:2021年实现营收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4%,在排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及其他调整项后,其净亏损为14.2亿元,调整前总亏损为172亿,其中公司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135亿的非现金损益占大头。另因公司在2021年年底完成上市,所以其在2022年及之后不会再进一步产生这项由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非现金亏损。

  单纯从企业亏损额来判断其经营状况,实际是一种 “外行”的表现。以北森为例,财报显示2019财年,2020财年,2021财年,2022财年以及2022年4-9月账面亏损额分别为人民币6.9亿元、12.7亿元、9.4亿元、19.1亿元、1.6亿元,但是剔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现金支出后对应的亏损额分别为人民币1.7亿元、2.5亿元、1.2亿元、1.6亿元、1.5亿元;

  由此可见,很多公司表面上大幅亏损,其实是因为公司存在大量优先股所导致,并非公司运营管理不佳造成,恰恰相反,这样的准上市公司,往往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毕竟“资本不会说谎”。公司上市后这部分负债就会转移到普通股权益中,对损益表的不利影响就会消除,其账面上的“亏损”也会大幅减少。

  优先股是什么?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一种兼具债务和权益工具特征的工具,相对于普通股来说,在权利上,优先股股东具有优先于普通股股东的权利。例如,优先股股东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既可以将其持有优先股赎回,也可以将其持有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同时,优先股股东具有利润分配和清算的优先权等。

  通常来讲,企业上市后,优先股持有者会按约定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在会计处理上,根据国际会计准则(IFRS),会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后续计量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