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2023政府工作报告
位于杭州萧山的紫光股份智能工厂,在4万平方米的生产空间有一条长达220米的U型产线,将120台设备,54道工序串联起来,实现从单板到整机的连续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率高达88%,生产效率提高了5.1倍,良品率提高10.5%。
在紫光股份智能工厂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进程中,新华三集团以数字大脑为核心底座,整合物联、视频、5G、工业互联网等最新技术能力,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工业4.0样板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所系”。十余年来,中国已经建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但传统产业在制造业整体中的占比仍旧超过了80%,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无疑是巩固中国制造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共性与个性结合
破解制造业转型难题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管志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以数字产业化加快融合型技术创新突破,以产业数字化实现多层次的应用落地,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由于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性化、差异化,智能制造的创新部署注定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复制的系统性工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独立实现整个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
作为智能制造创新和实践的推动者,新华三集团选择了“共性平台+个性应用”的方式。在服务众多制造企业数智变革的过程中,新华三将其中80%的共性需求提炼出来,重点打造了5大能力平台:“企业数字大脑”是能够洞察数据,承载应用,提供数字化管理的支撑平台;“工业互联网”能够落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场景;“零碳智慧园区”实现了生产和运营流程的提质增效,节能降碳;“智算中心”和“云原生”平台则致力于加速技术研发、业务创新的效率,为需求侧赋能、为供给侧使能、为产业侧聚能。
在五大平台的基础上,新华三集团也深知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企业对于转型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一千家制造企业就有一千种差异化的转型方案”。为此,新华三联合成千上万的生态合作伙伴,在基础能力集上打造出500多个智慧应用方案,形成“80%的共性在平台,20%的个性在应用”的创新模式,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的规模化复制,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
深入业务场景
为制造业变革打造样板工厂
目前,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个是示范标杆工厂。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新华三集团以深厚的技术积累,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应有的价值。目前,新华三已经参与了全国80%以上500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其中包括了汽车、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建造等各个工业门类,在中国中铁、鞍钢集团、山东黄金、长城汽车等众多典范案例中为数字化转型添智赋能。
作为先进制造企业的代表,新华三集团自身也在不断尝试着数智技术在制造场景中的应用。在“企业数字大脑”的基础上,新华三通过数字化基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变革三个阶段,依托智能化、云原生的前沿技术,对现有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创新,通过1个数字大脑实现生产经营的决策与预测,3个门户统一数字化交互窗口,3类体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和效率,5大能力平台助推业务模式创新升级。比如,RPA机器人在IT业务场景的全面应用就实现了资源即开即用、分钟级交付,让重点业务线效率提升40%-50%,赋能业务量年增长率达30%。
这些实践充分表明,数字化具备改变传统经济发展规律、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巨大力量。面对时代对于“数实融合”的深层次需求,新华三集团将在“云智原生”战略的引导下,聚焦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部署和应用,实现“企业数字大脑“与制造场景和业务的有机融合,做中国制造背后坚定的支持者和赋能者,为中国制造的创新和变革注入新动能。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