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OA行业上市公司泛微2022年报出炉,营业收入23.31亿元,同比上升16.41%;扣非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降40.65%。而在销售费用上,支出15.81亿元,同比增加14.56%。
利润下降,OA系统销售费用增加,穿透一负一正数据的背后运营模式,再次让泛微陷入给自家EBU兄弟输送利益舆情。
上交所曾问询实施费增幅过高
EBU模式是泛微负责研发OA产品,EBU负责产品销售,包括售前咨询、实施部署、使用支持以及售后服务。EBU是独立自主的法人单位,盈亏自负,泛微内部叫授权运营中心,但本质上就是泛微的代理商。
EBU团队的领军人物,以前都是泛微内部销售管理层、或者销售业绩突出人员,从泛微剥离后自己创业,组建EBU团队去开展业务。也就是说EBU是从泛微分家去“独立创业的下一代”,出去卖老子的产品。
因为帮助销售OA系统和提供售后服务,泛微会按照合同额给付EBU项目实施费用,本来看似简单的“一方提供服务,一方提供报酬”的合作关系,但因为泛微与EBU复杂的交叉关系、是否分家不分心?从而备受外界质疑,认为泛微在给EBU搞利益输送。
这是因为,除了授权代理关系外,EBU有人是泛微股东,有的甚至还在泛微内部任职。仅2021年,在泛微任职的EBU股东及主要工作人员就有63名之多。
2021年泛微营业收入20.03亿元,同比增加35.11%。而EBU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 37.39%,泛微支付给EBU的项目实施费是11.78 亿元,增幅46.04%。项目实施费46.04%的增幅,明显高于EBU业务37.39%的增幅,增加了8.65个点。有股民质疑,这8.65个点,相当于把本属于股东的利润割给了EBU。
针对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202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专门给泛微发出问询函,要求说明给授权运营中心增幅明显高于应收的合理性。
而在上交所问询函之外,媒体、股民都广泛质疑泛微给EBU相关目实施费居高不下,认为泛微是在给自己的EBU兄弟搞利益输送,是泛微大河有水EBU小河满,双方都赚得盆满钵满,公司利润、股民利益却被放在第二位。
EBU项目实施费连续三年增加
在国内OA行业中,只有泛微采用EBU模式,其他知名厂商华天动力、致远、蓝凌等都是直营+代理模式。
泛微“剑走偏锋”走EBU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EBU是独立法人,亏损倒闭都和泛微无关,泛微可以避免大肆拓展服务网点带来的经营成本快速上升风险;第二,EBU是自负盈亏机构,挣钱靠自己,可以激发更多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三年、泛微可以有更多精力聚焦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
泛微与EBU形成了皮毛依附关系,让EBU日子过得舒适平坦也在“情理之中”。2022年,泛微销售费用15.81亿元,其中项目实施费为13.27亿元,占比为83.92%。而2021年销售费用13.80亿元,其中项目实施费为11.78亿元,占比为85.36%。
从2020年到2022年,泛微销售费用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21年增幅高达36.94%。而对于增长原因,泛微在年度报告中直接说:“主要由于报告期内授权业务运营中心收入对应的项目实施费用增长所致。”
优劣势明显,口碑两极化
2021年,EBU贡献主营业务收入19.07亿元,占泛微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95.36%。双方利益共享,由此构成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的互相依附关系,这也可理解为何泛微宁可冒着被上海证交所问询风险,依然在项目实施费上对EBU非常大方。
可以说,泛微成于EBU,可以无经营风险快速扩张、激发EBU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抢到更多订单,这都是对于泛微的益处。
但在客户端,EBU优劣势也非常明显。优点是服务网点多、可以快速响应,但缺点也非常明显。第一、客户购买一套产品,泛微和EBU要各挣一笔,价格会有些高;第二、EBU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团队只有五六个人,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跟不上;第二、EBU没有、或者少量技术人员,客户定制功能无法本地完成,都需要到总部排队,时间长、价格高;第三、有的EBU业务能力一般,复杂一点的项目,实施部署和售后服务都有问题。
关于EBU模式好坏,网上评议也不一。有人认为,可以激发能动性,能力强一点的销售一年可以挣几十万。也有网友吐槽,EBU就是个坑,连“保险都不交”。
OA系统行业原本竞争激烈,对于泛微来说,2022年更是多事之秋。先是4月,因为关联交易等问题,被上海证券交易所被火速处以ST;11月,因未及时履行关联交易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上交所对泛微及其高管出具警示函,予以公开谴责。
3月20日,泛微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距离去年被ST已快一年,何时能摘帽尚待观察。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