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何谓“真正的教育”?这些一线名家、名校长、名师的发言“亮”了!

何谓“真正的教育”?这些一线名家、名校长、名师的发言“亮”了!
2023年04月07日 12:38

  3月29日,由中国书生教育联盟发起,国内各学者、专家、校长、一线教师参与的话题活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圆满结束。中国书生教育联盟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引领下,汇集国内外众多知名教育学者、专家、校长、管理者、办学者、设计师、以及一线教师,分享各自在教育领域的最新洞见,旨在聚焦教育前沿,探寻教育本质,碰撞智慧,推动教育繁荣。

  以下为分享的精彩话题内容:

  中国书生教育联盟秘书长徐德生

  我也说“教育”

  “教育”二字,再平常不过,平常的我们习惯,甚至从未思考过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

  翻开《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 上所施下所效也。对“育”的解释是: 养子使作善也。综合起来,教育就是八个字: 上施下效,长善救失。这是教育的本义,为我们指明方向,不致迷失。

  上施下效,关键在于“上施”。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魏书生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改革家,他的学生为什么行?我觉得是因为魏老师先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一定做到,如: 读书、唱歌、写日记、锻炼身体等等。魏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上施下效。

  长善救失的灵魂在“长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魏书生老师教育学生的一大秘诀是找优点。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来到魏老师的班级,魏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给自己找优点、帮助学生找优点。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魏老师的故事启发我们--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创造伟大的成就。

  新时代的师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恪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做知行合一,敬业爱生的良师、明师、严师。

  强国有我,教育先行。强教有我,教师先行。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成就学生,完善自己,利益国家,向阳而生。

  ↑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刘良慧  ↑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刘良慧

  刘良慧: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校长,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原绵阳师范学校校长、绵阳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绵阳市旅游局局长、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四川泛美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四川泛美教育集团副总裁、人力资源部总裁、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执行校长。

  分享如下:

  教育的情怀——春天有约 百花不误

  我一生的情怀在教育上,从小学教到大学,从讲台到校长到教育行政主官,从公办到民办,从普教到职教,既是“山中人”,也跳到了山界外,看“庐山”面目的角度多一点。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从原始自发教育到理性自觉教育,从少数贵族教育到大众普惠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永恒而伟大,相对而无穷,延续又改变。

  教育的宗旨是学生成人成才,我理解的教育规律是:因生施教,因生赋能,循序渐近,润物无声,静待花开。家长再急躁、再心大,也应是如此规律的第一任直至终身的良师益友;社会无论多么的七嘴八舌,不外乎一个如此规律中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大熔炉;校长与老师再急功近利,也应是此规律中阶段性的传道、传学、赋能、赋值的导师与服务员。真正的教育在醒懵懂、养习惯、开眼界、润心性、升人格、张格局、启智慧、赋学力、强素质,是培养大量各行各业合格的、健康的、快乐的劳动者,为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巨匠、专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打基础。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应茁壮成长中的万物灵长类动物。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多元多维复合体,不同的学生,因身心、习惯、智力、因条件、基础、因性格等有诸多的不同,贵在尊重与导引,进步则为功。

  真正的教育是基础文化与基础人格的教育,是引领鉴别真善美的教育,是引领充分体验生活与专业方向的教育,是引领习惯于提问质疑的教育,是引领不断思考探究的教育,是引领着力创意设计的教育,是营造成人成才土壤的教育。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调皮学生”、不拘一格的学生、多向思维的学生、逆向思维的学生。走向社会,最终有所成就的学生大多不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大多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生,大多不是“卷面成绩高分”的学生。

  真正的教育会逐步走向均衡,不论城乡,不分贫富,不因岀生,不比官阶,不带偏见……均衡教育是让学生变自卑为自尊的教育,是让学生变自愧为自信的教育,是让学生变无知为知性的教育,是让学生变自发为自觉的教育。是让学生变被迫拖车、困笼压抑、疲劳厌学为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育。

  春天有约,百花不误,正值学龄,谁不期待是恩师?千言万语,成人成才是潜移默化的,哪有一蹴而就?教育的伟大在于细工慢活地交流、润心、唤醒、启智、赋能,学生在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力下一点一点地改变,慢慢变好或变坏,出了混混谁也不要推杯,出了奇才谁也不要抢功。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菊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樊聪丛

  樊聪丛:南阳市内乡县菊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教以来,她以校为家,勤恳敬业,用心血和汗水书写“育人梦”;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用智慧和务实创新的作风助力学生实现“成才梦”;德艺双馨,乐于奉献,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追寻着一名校长的“中国梦”。她是内乡县“功勋校长”,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教育名片、河南课改先锋、南阳市义务段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分享如下:

  教育像一盏灯,让人循着光走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擦亮的意思。就是把孩子内心深处本就具备的真善美的种子,引领、激发、唤醒出来。“明明德”,是一门硬功夫,需要教育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细腻扎实的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力。

  率性谓道,修道谓教。教育应沿着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修治、教化。“比”、“从”、“北”、“化”四个字在金文中都是两个“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比”字象形为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幼儿阶段,人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从”字,是服从、听从的意思。小学阶段,孩子通过模仿、听从、照做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北”,古同“背”,本意是背离、违背。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开始通过叛逆、冲突、犯错、反思来建立自我认知;“化”字,象形为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对话,表示“变化”。高中及成年,两个人之间,开始建立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通过内化于心来实现自我教育。教育者应抓住教育的这四个关键期,因势利导。

  上施于下,使效之也。最具价值的教育并非传授知识和道理,更非控制和管理,而是教育者实现内心的成长,形成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像一盏灯,让人循着光走去,这时候不需要教,别人看到就知道到哪里去,怎么去。

  教育学者武宏伟↑  教育学者武宏伟↑

  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4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分享如下: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一切给予人以正能量的影响,在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还能够促进人的某些特长的发展,这种教育就可称为“真正的教育”,或叫做好的教育。关键词是“学会自学”“成长”“影响”。

  上饶市广丰一中副校长欧阳晓庆

  欧阳晓庆:历任政教主任、校长助理、校长,现任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副校长。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善于思考,富有创新力和突围破困能力。

  分享如下:

  “真教育”要孩子参与,给孩子空间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学习,教育教学不能拨动学生心弦,则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就无从达到教育的目的。因而教育就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的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自我管理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通过什么努力来实现“我的”这个小小的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和认可学生做对的事情,而且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得用上一个方式:“教——扶——放”。先教他基础知识,如何从复杂新颖的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逻辑思辨,提出独立的甚至创造性的看法,形成正确态度;然后引导他对结论和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基于逻辑与事实的推理论证,确定可行性的选择性方案;再扶着他走一走,做一做。当他有了一定的经验或掌握了一定的“小规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手让他去做。

  在学生做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磕磕绊绊,可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让自己静下来,引导孩子对知识作横向迁移,寻找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联,实现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与综合把握,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教育”要给孩子信任,给孩子时间,给孩子空间,给孩子机会,等待他健康的成长。

  分享如下:

  教师要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十分不易,尤其生活在一个物流横飞、急功近利的社会里。教师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抛开私心杂念,才能客观地去审视和评价自己的学生,正确地对待和教导自己的学生。很多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一些教师(主要是非班主任)只重视授业而忽视传道。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他们很会为人处世,有的还有良好的运动能力或艺术专长,这些优点往往被忽视而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如果我们对这些学生给予充分信任与鼓励,那么他们的自信心将会增强。如果我们对他们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的管理能力、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十个手指有长短,只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王涛:教师培训专家,家庭教育专家,资深教育传媒人,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知名微信公众号“长安文涛”“智慧父母博览”主持人。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与写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讲师网、决胜网重点推介讲师,市作协会员,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各类专题讲座、演讲、报告150余场次。

  分享如下:

  教育应该回归本位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当下,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校,由于受制于多种原因,片面地强调应试教育,教师普遍很疲惫,职业幸福感非常低;学生整天忙于刷题,学习没有动力,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与心理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应该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情智培育,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点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的短视行为不可取,教育应该回归本位。让理性思考成为我们每位教育从业者的思维方式,而不要轻易地被一些杂音带乱了节奏。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师生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成就良好教育的基础,这一点已经被众多教师所认可。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信在每位学生身上倾注的心血,在看到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所有的付出都会成为我们职业成长的见证与勋章。

  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专家、互联网教育畅销书作者傅中国

  傅中国:“立德家学与应创研学”倡导与实践者,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i-家庭教育实验室”特邀专家,亲子共同成长教育书籍《改变就在瞬间》、互联网教育畅销书《起诉教育》作者,中国教育家大会“2015年中国教育创新创业领军人物”,浙江龙天小镇2023年“520新生命、新生态、新教育、新人类全球论坛”组委会核心成员。

  分享如下:

  真正的教育之我见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说:教,上所思下所孝也;育,养子始作善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为孩子做出榜样,上孝父母,中和夫妻,下教孩子利他、利国、利天下的教育。

  我在2008年出版的《起诉教育》一书中分析了应试教育九大制度性危害之后,第一次提出了“应创教育”的理念,倡导以应创教育变革应试教育。

  我理想中的应创教育应当是真正的教育,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应对变化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是教育者先点亮自己再照亮他人的教育,是持续不断提升心性和锻造灵魂的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文明和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大才的教育,是应需而学,应需而创,在玩中学,在学中创,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家、校、社共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

  我愿与天下有识之士共建立“立德树人-应创研学”家校社共育系统。

  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会长黄明超

  黄明超: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黄明超会长,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重庆华夏师资建设研究院院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

  分享如下: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儒家经典讲清楚了,即便现代教育家们的学说,也无出其右者。

  《礼记·学记》讲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陶行知对教与学做了阐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学的根本是育魂,兹育幼童及青年的灵魂是人类大事。

  《礼记·中庸》对“育”做了阐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尚书·盘庚》“无遗育”讲的是养育,《说文》“育,养子使作善也”,讲的是教育。无论养育还是教育,皆是育人根本。

  综上所述,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是雕刻和净化人类灵魂的事业;是传播人类文明与知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事业;是美丽世界、涤荡人类心灵的事业;是遵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正守中、一心泰和伦常懿范的事业,是以文化育、实干兴邦的事业。应弘毅:

  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

  守正持中致泰和立德在先。

  李志欣: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工作。(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实验学校校长,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山东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全国、省级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二百余篇,主持多项省市级规划课题。分别在《江西教育》与《教育时报》开设过“‘全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与“‘零’作业下教学改革实践”专栏文章,已出版《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博弈中的追求——一位中学校长的‘零’作业抉择》《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做个自驱型教师》等多部著作。

  分享如下:

  当休闲、读书、游戏、探究、展示、民主、服务等原生态的成长元素能够在校园里找到滋生之地时,当个性、兴趣、好奇心、心愿、激情等能够在校园里自由绽放时,当每个人都能在校园里有权力、有机会选择时,这样的校园就变成了有故事、有生活、有文化的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的内在生命和精神得到捍卫、尊重和解放。更能关注学习方式的多变性和场景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可支配性、学习空间的多元性与舒适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易得性,让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师生关系因此得以进化重构,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学校生活与学生重新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把素养和品质的力量唤醒,自会推动学校走向本质的教育,推动教师进行科学的符合学科特点、学生成长规律和未来生命需要的教育改革创新。

  中国书生教育联盟常务副秘书长

  李祥坦↑

  李祥坦:管理学博士,中国著名教育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校长,腾讯新闻2019“中国太阳名校长”,2020年度“中国管理科学影响力人物”,在教育界素有“传奇校长”、“明星校长”、“教育界的魔术师”等称号,被称为“手握教育管理密码的人”、“创造教育奇迹的人”。

  分享如下:

  真正的教育,我苦苦研究了三十余年,不得其解。“不得其解”不知道算不算“解”之一。

  从字源看,“教”和“育”是两个概念。“教”,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手执戒具督促、引导学习,所以“教”是含“惩戒”之意的。《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既是“上施下效”,那另一个问题是“师”者必“范”了。“育”的本意是“生养”,“长也”,“又生也”。《说文解字》对“育”的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所以“养子(女)”“作善”才叫“育”,“养子(女)”“不作善”那叫“养而不育”。同理,师者教学生,学生不能”向善””作善“,那叫“教而不育”。“善”泛指今日之“真善美”。“教育”,就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应该是有区分的。从功能看,“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窃以为这句话很是“合适”。虽各个社会、各个阶层“用词”不同,“用意”大抵如此,古今亦然。

  教育的另一个功能是“社会分层”。君不见初三毕业普职分流,乐者自乐,忧者自忧;君不见985、211神采飞扬,清华北大傲立巅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想功名暮想财。

  我们是一群教育人,我们心中的“教育”,更多的是“唤醒”、“解放”。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受教育者“觉”的成功。觉醒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拥有这个力量,一切外来的负面力量都不能真正把之打败。“学者,觉也”。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使他(她)“觉”的成功。真正“觉”的人,会唤醒内心、唤醒精神、唤醒行为、唤醒思维、唤醒方法;真正“觉”的人,会心悟、行悟、言悟、知悟、能悟;真正“觉”的人,不仅“自觉”,而且“觉他”。

  真"名校长"丢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真"名师"也是丢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

  真的"名师"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

  教育,犹如在渴求的心田里播撒火种。撒播的火种越多,野蛮与荒芜就越少,文明与繁华就会多起来。没有享受到教育幸福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为学生传递教育幸福的教师是失败的。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中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