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于新冠抗体“保护期”和二次感染,钟南山最新研判

关于新冠抗体“保护期”和二次感染,钟南山最新研判
2023年05月18日 15:08

  随着“我国首个mRNA新冠疫苗”新型疫苗开始接种,公众对于抗体“保护期”、二次感染的讨论再度成为焦点,不少网友对再度“中招”表示担忧。

  新冠抗体“保护期”已至?钟南山最新研判来了

  5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议上介绍,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从这个角度看,根据测定,全国大概有85%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约有11亿至12亿人。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钟南山表示,“从去年12月算起,实际看现在已经是到了这个时间了。”

  “随着时间延长,新冠中和抗体在体内的滴度的确会慢慢降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戴连攀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

  而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通报,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国内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

  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这些人群需注意

  钟南山院士透露,下一步应对新冠病毒感染,还需要研发能覆盖XBB变异毒株的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这些疫苗主要是要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免疫低下或有其他严重基础病的老年人。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新冠感染及二次感染的最佳方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发布的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显示,已感染但未完成基础免疫人群,可以在感染三个月后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新冠二次感染可怕吗?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

  与“复阳”不同,新冠“二次感染”是指感染者彻底康复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研究显示,新冠二次感染通常发生在首次感染3-6个月及更久之后,主要是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保护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降低。

  本月初,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布了广东省疾控中心等联合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新冠二次感染率总体达28.3%。其中,仅7.7%的二次感染者需要医疗干预,且未发现危重病例。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

  二次中招如何应对?多网友反应,普通感冒药就能缓解症状

  传染病专家、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透露,预测到6月份,感染人群可能达到30%左右。

  而关于下一步新冠病毒感染应对,钟南山在5月15日最新提醒,一旦感染,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王贵强也曾表示,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事实证明,经过长达三年时间抗疫与去年底首波大规模感染真实应对经验,当下我国国民普遍有了更稳定的心态,也具备了必备药品的常识,能够针对症状从容处理。根据社交媒体上二次感染网友的实战分享,对症处理包括38.5℃以下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出现时,早早选择诸如感冒灵等感冒类药物,即可很好地缓解症状。

  张伯礼院士也于近日提醒民众,XBB.1.16流行可能性小,治疗普通感冒的药物都可以选用,“使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时,注意用药尽可能的早”。

  如何长期应对?适当储备常用药,对症处理

  尽管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带来的危害就此彻底消失。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当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在保障群众健康的同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孟婕提醒,大众可适当做些常用药储备。针对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等感冒药;如果核酸检测显示CT值较低(即强阳性),说明体内病毒含量较高,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出现咳嗽等症状时,选择止咳化痰类药物。

  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如高龄人群、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二次甚至多次感染可能会为其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风险,仍需特别关注。

  (来源:看头条网)

责任编辑:孙青扬

新冠肺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