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林老师与上海学子面对面活动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林毅夫教授做演讲

林老师与上海学子面对面活动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林毅夫教授做演讲
2023年06月15日 17:48

  2023年6月10日,由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上海大学招毕办、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承办的“林老师与上海学子面对面”活动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地区10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近400名学子参加。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做主旨演讲。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聂清,上海大学招毕办、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教师代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华霞,上海地区部分中小学的教师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审计处处长尹应凯主持。

  首先,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聂清致开幕辞。聂校长强调了本次“林老师与上海学子面对面”活动的重要意义,简要回顾了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以来的成果,并重点与学子们分享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学习”。一是学习新结构经济学的知识,即学习新结构经济学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与知识。二是学习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即林老师倡导的坚持“理性经济人”这一“本体”、用婴儿般“常无”的眼光,实事求是探索客观真实的世界;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视角,“一分析三归纳”研究方法,得出逻辑自洽的分析结论。三是学习新结构经济学的精神,集中体现为“知成一体”的学风。最后,聂校长对年轻学子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为中国自主理论创新贡献新生代的更大力量。

  随后,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第一、二、三届实验班学员陈彦琳、李佳豪、钱程三位同学分享了在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学习与研究心得。

  上海大学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陈彦琳分享了如何选择和努力的心得。从“本体与常无”的角度,陈彦琳同学表示,经济学的本质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学好经济学要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学习要葆有“常无”的心态,要善于去了解现象的本质、决定因素以及作用机制,关注国家、社会问题,立志做“知成一体”的学问,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充满信心。

  上海大学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李佳豪同学分享了学习研究新结构经济学的经历。从导师的亲切指导,到诸多贯彻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认识论的专业课程,充满特色的课堂内容,再到“挑战杯”与“互联网+”大赛,都使他深刻领略了新结构经济学的魅力。李佳豪同学还讲述了自己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发展、转型与运行”的视角观察研究学术问题的心得,践行“知成一体”理念的感悟。

  上海大学第三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员钱程同学,将学习感悟归纳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论学习的目的是“认识世界”、也要“改造世界”。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实验班学习的实践成果,阅读林老师著作的心得,表达了对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以及对林老师和其他老师亲切指导的深深感激。

  随后,林老师与聂校长为上海大学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子代表颁发了学员荣誉证书,肯定了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上海大学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张益娇、陈彦琳、奚卫滢、孙语等四位同学作为学员代表,接受了林老师与聂校长颁发的学员荣誉证书。

  本次活动还举行了上海大学“毅夫书屋”揭幕仪式。书屋是在林老师与聂校长的关心关怀之下成立,“毅夫”既取自林老师的名字,也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家国情怀。书屋将提供经济学、特别是以新结构经济学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创新经济学的专著、论文、电子文献、数据库,以及提供学子们集中交流、学习、讨论的场所,将成为学习新结构经济的重要载体,“知成一体”的精神家园。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林毅夫教授所作的主旨演讲“如何成为一个领军人物来抓住时代机遇”。首先他介绍了在1995年为《经济研究》杂志创刊四十周年撰写的祝贺文章中提出的两个论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

  从经济学诞生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集中在英国;而在30年代以后,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弗里德曼等,基本上集中在美国。林老师认为这背后的道理是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简单的因果逻辑,而且逻辑越简单越好。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一个理论的重要性?实际上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现象的重要性。什么是重要的现象?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的现象。

  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时,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在了解英国的经济现象时英国自身或在英国工作的经济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所以,当英国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时,英国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大师级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出自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在上世纪60、70年代媒体上常打的一个比喻是美国经济打喷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就会患重感冒,研究美国为何打喷嚏比研究其他国家怎么患重感冒的价值更大,同样基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美国成了世界的经济学研究中心,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也绝大多数出自美国。

  从1978年到1994年,中国处于一个转型经济时期,取得了平均每年10%的经济增长,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林老师曾预测,201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会超过美国,实际上中国在2014年达到了这一水平,他还预测在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会超过美国。到2049年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时,成为二十大报告所说的先进的发达国家,那时我国的人均GDP应该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我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四倍,所以我国的经济规模会是美国的两倍,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国的社会经济现象就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对这些经济现象的解释和提出的理论即是最重要的理论,而提出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家就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届时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也将辈出于中国。

  林老师从世界银行回国后,在北大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推广自中国经验总结出的创新理论,就是为了迎接这个新时代的到来。用根植中国经验的理论,来诠释中国的发展改革历程,来教育中国的学生,来抓住世界经济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

  要抓住时代机遇,需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研习方式,看到问题不能马上想着去套用现成的理论,而是要自己去了解现象的本质、决定因素以及作用机制,自己想清楚,自己有了解释以后,再去看文献里是否有相同的解释,如果没有,就是提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理论。

  林老师表示,新结构经济学所提供的理论会更符合中国的现实,更好引导同学们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作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林老师十分欢迎广大青年学子加入新结构经济学大家庭,进入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进行学习,把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作为自己专业。对于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当然,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未必要以经济学的研究作为职业,但是,有了自己认识现象的本质、根本的决定因素和关键作用机制的能力。将使同学们不管从事何行何业都能无往而不利。要认识世界之变,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理论都是过去经验、过去现象的总结,时代在变,揭示现象背后道理的理论也相应变化,需要自己去认识现象、了解其本质、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才能认识世界,做出正确的选择。经济学家要创新理论必须这样,大企业家要开发新市场、掌握新科技所给予的机遇也是这样,大政治家要推动社会进步同样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决策。

  林老师最后表示,欢迎大家加入新结构经济学大家庭,相互学习切磋,抓住时代机遇,成就个人事业,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

  在问答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维护我国新兴企业的发展”“初中生应该如何理解经济学这个名词?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培养一种经济学的思维体系?”“政府如何能精准把握国家的优势产业、或将潜在的优势产业转变为真正的优势产业”等问题,林老师逐一进行精彩而详实的解答。

  尹应凯老师用“时代、国家、我们”三个关键词总结林老师的精彩演讲。一是“伟大的时代”,林老师在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二是“深爱的国家”,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富矿,我们为我们深爱的国家感到自豪。三是“最好的我们”,对于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帮助我们挖掘问题背后的道理,做出正确的努力并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做“最好的我们”。林老师的演讲激励我们:在伟大的时代学好创新理论、发挥比较优势“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来抓住时代机遇,为我们深爱的国家贡献力量。

  活动尾声,林毅夫教授与广大学子一起合影留念。此次活动,广大师生不仅了解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更是近距离领略了大师风采,提升了学术修养、增进了人生感悟,收获颇丰。广大学子纷纷表示通过林老师讲座,感悟到了“道正、术高、业精、求实、事达”的精神伟力;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应该不断用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用新结构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现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未来道路,为国家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力量。

撰稿人:邢天阳、郑晨悦、查焱冰、包文俊撰稿人:邢天阳、郑晨悦、查焱冰、包文俊

  (来源:看头条网)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