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召开。面对“车企该不该全栈自研”,参会的华为余承东与零跑朱江明,观点碰撞颇为激烈。
朱江明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核心系统还是要自己研发,如果全部交给供应商的话车企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销售公司。智能汽车不是机械产品,部件化分工没有那么明确,如果座舱是一个供应商,电驱一个供应商,智能驾驶是一个供应商,很难实现相互的连接与协同。”
对此,余承东持相反观点:“智能化时代,研发投入非常、非常、非常巨大。不是资金实力极其强大的公司,如果选择什么都自己干,将来肯定会被历史淘汰掉。越到后面投入会越来越大、差距也会更大,拉开更大差距的时候,还能不能跟得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两位大佬发言有几个核心词:技术领先、成本覆盖、投入可持续、车内系统协同。不难发现,两人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各有所指。两人都有提到技术领先,但朱江明偏向于谈系统协同,余承东偏向的是成本覆盖和投入可持续性。而这4个因素,资源条件不同的车企,会有不同的优先级,很有统一解。
其次,何为“全栈”?朱江明的定义“零跑自研自产的零部件率70%”,那么、60%算不算,50%呢?全栈其实并无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如收束谈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智驾。零跑智驾的自研相当激进,域控、算法、芯片都是自研,魄力值得尊重。通过自研,零跑也实现了系统的成本可控。但这种自研建立,是在零跑是跨界选手出身的前提下。
目前,零跑两款主力车型,都是15-20万出头。面对20万以下竞品,凌芯01 4.2TOPS算力具备一定竞争力。
但面对20万以上,降价的蔚来ET5、决绝的小鹏G6、蓄势的理想L6,凌芯01显然非常吃力。“聚焦15-30万元”的零跑,其更高端车型或许等不起一款大算力芯片的自研。
不难看出,仅仅智驾全栈自研就要集齐诸多的天时地利。
针对这个问题,成功量产百TOPS芯片的地平线公司也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地平线余凯曾指出:“打造自研芯片,每一个车厂都要慎重,第一是巨量资金跟研发投入,第二是保持竞争力,如果你的销量预期不到 100 万辆的话,资金的效率是不高的。”
在2023上海车展“地平线生态圆桌”上,长安汽车梁锋华提出:“用‘全栈可控’概括整车厂在生态中的定位更合适。越贴近用户需求,越贴近差异化,越应该由整车企业掌握;越贴近共性,越贴近底层,越应该由产业来共享共建。”
这个观点,得到了当天Tier-1、Tier-2等产业链上下游代表企业的“点赞”。零束科技梅近仁表示:“智能车时代的软件,即便我们有1700人,也没办法把它全部做完,全新的合作模式下,我们发现的不是竞争,而是需要更多的优秀合作伙伴,来共同建设智能车的软件生。”
如何打造生态,地平线的办法,是推出TogetheROS™️·Auto智能驾驶应用开发套件,通过标准的分层框架和软件接口,让生态内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长板与长板拼接的积木式创新。加上此前推出的算法工具链天工开物®和开发云基础设施艾迪®,一起解决不同公司协同开发的难题。
地平线还推出了BPU IP授权合作,支持车企实现芯片研发,并采用自研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实现整车开发。
从芯片公司角度,不可能做出一款芯片能够适配任何场景,也不可能设计一堆的芯片去覆盖所有场景。从车厂的角度,自动驾驶或座舱域控,只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当中的一个子系统,如何设计芯片,应该配合整车架构的设计。如果车厂自身一定的芯片设计能力,结合地平线提供的性能出色且经过验证的BPU IP,则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芯片研发。
作为一家以软硬协同出名的公司,地平线正为行业提供基础硬件生产力和软件工具链环境,打造智能汽车时代的“Arm+Android”模式。
地平线余凯在本次重庆论坛中表示:“相对于芯片说明书上的指标,真正更重要的是投入的软件开发的效率。任何一个主机厂他选择一款芯片,其实它不是一个战术选择,它不是一个业务选择,它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选择。一旦选中或者定点了一款芯片,基本上要投入百人级的研发投入,‘一入豪门深似海’。”
据了解,在地平线已量产交付车型,如理想ONE、理想L8、荣威RX5、长安UNI-T,所有交付周期都在10个月以内,交付效率领跑行业。与之对比,一般欧美日市场典型的交付周期会超过3-5年。技术、成本、可持续性、系统协同之外,还有窗口期至关重要的效率,也是车型乃至企业的生死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关键技术全栈可控,或许这才是车企破题智能化的应有之义。
—完—
(来源:看头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