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电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凭一己之力,竟治好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电量焦虑?
近日,街电官方放出消息:在百城千县的冲刺下,其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迎来十万口的里程碑。接下来,汽车充电桩、汽车充电宝市场,街电也势必要分一块蛋糕。
消息一出,不少业内人士感慨,街电代表共享充电宝行业,扬眉吐气了一回。
此话怎讲?
早在2021年,共享充电宝头部梯队企业,纷纷对外宣布:将“第二增长曲线”列入计划表。在原有业务变现模式单一等问题中,探寻出一条更多元的道路,是所有玩家集体面对的发展焦虑。
最大的难关却在于,究竟做什么?如何在充电宝基础上拓展出第二增长曲线,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盈利?
街电的成果,或许可以给行业舒缓下焦虑。
到处都是,却远未饱和的市场?
去年7月,街电母公司竹芒科技召开5N新品发布会,大肆吆喝“全场景、全产品、全渠道、全覆盖”。自此,街电正式杀入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市场。
看热闹的媒体多数在打问号,街电搞“副业”?到底能不能成气候?
事实上,提及充电桩,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新能源汽车。但从保有量来看,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远远大于新能源汽车。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自行车市场,目前约占到全球份额的90%。起点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电动自行车累计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3.4亿辆。
换言之,国内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拥有电动自行车。这些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用户,构建起了千亿级的充电桩市场。
据高禾投资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保守计算中国3亿辆电动自行车每天充电次数是1亿次,一年下来充电次数达365亿次,每次充电假如消耗或者营收是2~3元,也就是一个7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此外,随着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政策的陆续落实,也将进一步提高充电桩的渗透率。
市场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给足了入场者生存空间。而街电入局的心思在于,这个市场主体数量极大,但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目前行业内没有大型头部公司。
千亿的蛋糕并不小,街电有野心夺取最大的那块。
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需求量和普及度都非常高的细分品类,行业竞争正趋于白热化。
街电母公司竹芒科技CEO梁凯曾指出,在城镇化率已经非常高的中国市场,起步于一二线城市的动作,往往在24个月内就可以渗透到3-8线城市,这也让充电桩业务的竞争愈发激烈。
街电十万口背后,有靠山?
那么,当一个共享充电宝冠军品牌,决定切入另一个充电细分战场,它的作战力如何?
从共享充电宝激烈竞争中一路拼杀出来,街电团队始终把握着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只有产品竞争力比整个行业水平高一倍,运营效率也高一倍时,街电才会进入市场。
这是一个综合策略的拼杀,同等条件下成本结构是否足够领先?安全性能否高于行业水平?渠道网络有多大程度可以复用?只有整体能效的提升,才能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
但从研到产、再到销,一条龙的挑战,街电哪来的“底气”?——少不了母公司的撑腰。
背靠母公司竹芒科技研、产、销一体布局,依托十万平科创园,街电得以短短一年时间,快速推出了横梁式充电桩、便携式充电桩等产品序列。技术创新上,街电于行业独创了自恢复保险丝、自恢复漏电保护功能,安全性更高。
渠道方面,街电母公司竹芒科技积累下了纵横中国2800个县和区的代理渠道,170万个点位遍布全国,渠道资源覆盖大量社区、写字楼,与充电桩渠道资源重合,为市场的快速扩张提供弹药。
运营方面,国际顶尖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指出,凭借街电的运维能力,入局充电桩行业可实现“降维打击”。
报告分析,街电服务5亿注册用户,母公司竹芒科技具备同时运营和维护近1000万在线充电宝端口的能力。现有电单车充电桩头部企业的端口数仅为100万个,服务用户数仅1400万个。
当然,市场成果才是最具说服力的。街电通过一年的全力出击,确实尝到了“甜头”,街电充电桩落地十万口背后,还有月均出货量行业第一的增速在做支撑。
业内分析,街电的选择其实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在共享充电宝基本盘之上,紧贴市场需求与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布局,很有机会实现业务的“升维”。
可见,共享充电宝“第二增长曲线”这条路,街电算是走通了,但何时成为这个新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还需要与时间做朋友。
接下来,随着街电在汽车充电桩、汽车充电宝市场的发力,街电的“共享充电创领品牌”的故事,还在荆棘路上。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