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挖掘弱信号 助力企业占据下一个竞争制高点

挖掘弱信号 助力企业占据下一个竞争制高点
2023年08月31日 17:09

  近年来,全球格局孕育剧烈变化,新兴技术迭代加快在不确定性增强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主战略。各国也都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均认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瞄准科技前沿,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因此,在创新迅速发展环境下,如何尽早尽快地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动态及趋势,正确捕捉和辨识其中的变化和发展机遇,加强前瞻性洞察,就成为企业占据下一个竞争战略高点的关键。如何在当前的数字时代下把握先机,增强洞察力呢?本文专访了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党倩娜,作为这个领域长期的资深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企业在进行创新的征途中,先机在哪里,我们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发现与捕捉它

  技术创新进入“快车道”

  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技术经济发展周期通常是50年左右, 上一轮新技术引发的新经济源于19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1990年代以后新经济发展进入高潮。党倩娜研究员认为,目前技术经济的发展正在进入新一轮周期,新一代技术创新浪潮正在引领全球产业、经济和社会进入新阶段,而新旧周期的转换需要新旧动能的迭代。

  当前,新技术发展迅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主要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为主要领域的新型能源技术,以立体显示、生物基因、复合材料等为发展方向的新兴材料技术,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为前沿的智能装备技术等等新兴技术群体纷纷涌现,互相渗透,形成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的模式,逐渐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迁,开始改变全球资源集聚和整合的方式,引发传统集中式生产方式和产业格局向分布式方向发展,数字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协同化的社会整体思维和生活方式也进一步强化,创新性技术和产品正在加速建构未来产业的主航道和新动能。

  大数据时代需要关注弱信号

  创新壁垒不断被打破,原有的核心技术持续被快速突破,新兴技术迭代加速,创新应用加快深入,发展路径和方向常常会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才能尽早地把握新兴技术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呢?为什么大数据、页岩气、3D打印这样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在取得突破之时没有引起一些企业足够的重视?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一些企业在某些技术创新发展方面仍然慢一步?党倩娜研究员提出了这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时滞的问题。

  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党倩娜研究团队曾通过知识图谱、专利地图等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全球大数据领域技术创新演化路径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在2003年由谷歌公司以会议论文形式发表,并在2003—2006年之间相继完成了三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但这一期间,相关信息强度不足,关注度较低。直到2008年高被引文献在学术界出现,关注度开始增强,2011年麦肯锡发布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一案例表明,从核心技术的出现到社会广泛发现往往会出现5—8年时滞。如果企业能够在信息强度不足的弱信号阶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尽早发现大数据技术,并引起足够关注,则企业将可能尽快地抓住新兴技术的发展先机,从而提高竞争力。

  建立数字化前瞻洞察机制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采用跟随战略,追逐热点进行模仿创新、二次创新,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党倩娜研究员提出从弱信号的角度建立前瞻性发现系统是提高创新能力,助力企业占据下一个竞争制高点的有力路径。新兴技术的创新信号可以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强信号是指那些高关注度、高清晰度信息,如社会热点,弱信号是指清晰度不高,不确定性的,可能对未来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低强度早期信号,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感知性和持续变化性,即具有低强度、模糊性、不确定性、未来影响力、早期性、主观性等特点,往往不是社会热点。弱信号理论最早是Ansoff等学者于1975左右提出的,基于企业战略规划而发展起来,然而对弱信号的发掘一直存在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对弱信号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大数据时代为弱信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可能性工具。党倩娜研究员认为,我们可以将弱信号理论从企业战略规划领域引入到技术创新领域,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弱信号的智能分析系统,将新兴技术早期发展阶段大量存在的弱信号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弱信号技术数据库,在数据库基础上构建信息扫描、筛选、识别分析的数字化发现系统,从而为企业缩短创新时滞,建立起数字化竞争机制。(文/李心艺)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孙青扬

大数据技术创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