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吕双辉将一笔教育捐款汇给新辉大教育基金会,这已经是他对该基金会每年10万的第9个年头的兑付。
吕双辉是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路口庄走出去的企业家,24岁独自南下闯深圳。这已经是43年前的事。那之前更早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他是路口庄的一个天真少年。本该背起书包上学求知的年龄,因为家境困难,穷得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不得不早早辍学,上山放牛,下田劳动,稚嫩的双肩过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只读书二年半”。
诚如村名,人的一生要走过一个又一个路口,遇到每一个路口都是一次新的选择。他年轻的时候选择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功成名就后选择回报家乡,而教育事业,则是他倾注爱心和心血最多的行业。
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然每年坚持尽已所能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他对教育的倾注,就像自己对家乡的不舍一样,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份份褪色纸,篇篇重教心
吕双辉关心教育的行动,见诸报纸登载的,最早是在1992年。彼时的他,正在深圳打拼,是一名建筑工人。已经在深圳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他,是一名包工头----龙华建筑公司14队队长。小有成就的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给老家的学校捐点钱,改善办学条件。1992年11月15日的《泉州教育报》刊登了一则他捐资助教受表彰的消息,标题是《建筑工人吕双辉资助教育受表彰》。消息称,他在前年(1990)曾为路口小学建校舍捐献3.5万元,还曾为深圳当地教育事业捐资10万元,受到人们的夸赞。
这样的一则消息,被通讯员同时投稿并刊发在同一年的《厦门日报》和《福建日报》。这三份已泛黄褪色的报纸,吕双辉珍藏至今。
吕双辉还珍藏着1994年的深圳4家媒体对他的报道:吕双辉为龙华中心小学捐资20万元支持教育。小学建语言实验室,这在1994年的中国,是件新鲜事。当时,龙华中心小学的校长跟他说,准备建立一个供学生们学习英语和语文的“语言实验室”,却又苦于无经费购买相关的语言实验教学仪器。吕双辉了解到这笔经费需要15万元,他当即热情地表示,这笔费用由他来出。而在1992年,他还曾为这所学校捐款5万元。当时,龙华中心小学教职工因为经常外出开会和购买教学仪器,急需购买一辆人货车,龙华镇政府只拨款10万元,而买一部人货车要15万元,吕双辉闻讯后爽快地捐款5万元,帮助学校顺利购回了人货车,解决了学校用车难的问题。
生活俭朴的吕双辉,一下子捐出在当年看来数额不小的数目,吸引了深圳当地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争相报道,肯定他对教育工作的慷慨,让他一下子在建筑圈子里出了名,有的工程项目方听说此事后,表示把工程交给这么有爱心的人做不会错,这让他的建筑队拿工程更顺利了。
这一份份已经有些年岁的报纸,被他扫描了保存在电脑里。每一篇报道,都有确切的时间和版序,吕双辉说这是他捐资助学受到肯定的见证,弥足珍贵,他视若珍宝。他说,自己因为家穷,小时候读书不多,对有文字的东西都特别珍惜,对报刊书籍更是特别珍爱。自己做的一点点善举,被新闻媒体报道,他既感到欣慰,更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对路口小学的爱,38年初心不变
一本《泉港区路口小学校史》的小册子,用一个章节介绍了吕双辉情牵家乡教育的桩桩往事。吕双辉的出生地在路口村辖下的路口庄自然村,自然村没有学校,他童年时读过的学校就是路口小学。他上小学的时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祖国百废待兴的年代,农村一穷二白。都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使命,每个人只能接受和融入他所在的时代的现实和机遇,谁都逃不掉。
吕双辉也一样,兄弟姐妹多的他,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只上了二年半的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帮助父母干农活。此后,他的人生阅历不再来自课堂里老师的谆谆教诲,而来自社会大学的摸爬滚打。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他特别羡慕那些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代者,也特别希望子孙辈能珍惜大好时光,不再因贫穷和困难而错失教育的机会。当他事业有了起步后,他要回报社会,首先想到的便是家乡的教育。
1986年,彼此的他29周岁,已年轻有为,在深圳的事业初见成效。他在一次回乡时看到村里的孩子们读书的学校四周裸露,没有围墙的教室一览无遗,既不利于学生安心上课,也不利于学校管理。这个情景,一下子让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触景生情,他毅然捐款1.5万元为母校路口小学修建近千米的围墙。从此,孩子们才有了“围墙里的学校”。
有了围墙的路口小学,夜间一片漆黑,吕双辉前往路口养路段与负责人协调,从养路段架设电线到学校,而一切的用电设备、设施,都由他出资。要知道,当老师们坐在明亮的白炽灯下批改作业时,路口村民家家户户夜晚点的还是煤油灯。也正因为如此,一到晚上,孩子们都喜欢到学校晚自修,因为教室里是全村最明亮的地方。
1993年,吕双辉得知路口小学校舍破旧,因缺乏资金修缮,学生们只能在破旧的校舍上课,他二话不说,捐了2万元。要知道,当年这一笔捐款,相当于一个普通教师10年的工资收入。1998年,吕双辉捐资22万元给路口小学,用作改建教学楼,同时设立教育基金会并给25名优秀学生每人奖励一辆自行车。
改革开放的车轮滚滚向前。谈起改变路口小学命运的举动,要数吕双辉捐建教学楼一事。2004年,泉港区根据对教学资源统筹规划的精神,计划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村小学进行整合,当时路口小学教学楼被鉴定为危房,列入并校对象,这让村里老人和村干部一筹莫展。如果村小学被撤并到他校,全村的小孩上学就得到别的学校去,接送问题将极大地增加家长的负担。更关键的是,村里从此没了学校。要想留住路口小学,就得解决危房问题。万般无奈之下,村老人和村干部想到了吕双辉。彼时,他刚在家乡创办了泉州市新辉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手头资金并不宽裕。但听一行人这么一说,他感到很伤心,已经创办70多年的路口小学,怎么可以被撤并?他当场拍板捐款50万元,兴建一幢三层的“吕双辉楼”,彻底改变了学校被撤并之厄运。有了这栋崭新的建筑,路口小学如虎添翼般,从2004年至2013年,连续9年被泉港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学校”;2009年被泉州市教育局评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11年被泉港区教育局授予“小学教育管理先进学校”。诸多荣誉的获得,既是对路口小学全体教师们齐心协力奋发有为的褒奖,也是对吕双辉当年慷慨解囊的回报,这让他感到欣慰,每每谈起,都觉得这是他做的最对的一件事。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路口小学举办第二届“新辉大”奖教奖学颁奖大会暨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吕双辉应邀出席活动。他说,自己几十年来,最关心的是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孩子们的未来。他有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以路口小学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所实验小学,有可能的话更把它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个基金会,一片赤子心
泉港区原系惠北地区,1996年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泉港区。就像泉港区的由来历经了几次蜕变一样,吕双辉以教育基金会名义倾注家乡教育事业的慈善义举,也经历了几番变迁。
最早有了成立教育基金会念头的时间,要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市龙华建筑公司14队队长的吕双辉,以这个建筑队的名义,捐款10万元,在路口小学成立“吕双辉奖教奖学基金会”(也称“路口小学教育基金会”),每年用捐款存在银行的利息所得作为奖教奖学经费。
到了1996年,已经担任深圳辉大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吕双辉,再次追加捐款5万元,把原捐资10万元设立的“吕双辉奖教奖学基金会”改设为有15万元资金的“吕双辉教育基金会”。此外,他当年还捐献10辆高档新颖的自行车,用于奖励1996年秋季学业成绩优秀的路口小学学生。吕双辉给笔者展示了一份1996年7月28日印发的《肖厝开发》简报,简报上刊登的消息《吕双辉增资改设教育基金会》,详细介绍了这一经过。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2015年。这一年,吕双辉对教育基金会又有了新的行动。他捐款300万元设立涂岭镇“新辉大教育基金会”,承诺连续10年、每年提取捐款利息或投资收益10万元,用于奖励涂岭籍高、初、小优秀毕业生和相应的科任教师。后来,有媒体在报道他的这一善举时,称之为“秉承祖辈兴学懿德”之举,可谓实至名归。
在与泉港毗邻的莆田民间,素有“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传统。吕双辉对此深以为然。他说,过去家贫没书读,如今国家强大,百姓早已告别绝对贫困,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家贫读不起书的问题已经不存在,因此他设立“新辉大教育基金会”的宗旨,已经不再是济贫,而是奖优,希望通过自己的抛砖引玉,引导学子们向优秀看齐,期待家乡走出更多人才。
除了设立教育基金会,吕双辉还以各种形式不间断地支持家乡泉港的教育事业。早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就捐款9万元,为驿坂中学建教学楼,并给该校购买了一台发电机,解决了学校师生照明用电问题。2005年,他拿出7万元,用于给泉港高考学子发放助学金。2014年5月13日,吕双辉向泉港关工委捐赠50万元作为爱心助学资金。
当年从家乡闯荡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到如今功成名就回归家乡投资兴业,转眼间,吕双辉的人生已经走过66个春秋。数十年来,他为家乡泉港教育事业有据可查的捐资累计超过450万元,而更早的捐资,因为年代久远,吕双辉自己也记不太清楚了。就像润物细无声一样,究竟有多少细雨滋润了大地草木,没有人记得,但人们一定会看到,那些在雨水滋养下茁壮成长的一棵棵大树。
人们在昂首仰望参天大树的时候,是会想到润物的细雨的。(辛惠达)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