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赓续北疆大地的历史文脉

赓续北疆大地的历史文脉
2023年09月12日 15:41

  为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繁荣,内蒙古自治区根据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正全力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持续推进中的“中华文明在内蒙古”系列活动,正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具体行动。

  祖国北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历史文化厚重。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渔猎文化等自古以来交流互鉴,共同繁荣。近现代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一热土上,红色文化、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培育和成长,进一步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当代内涵,也为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保障。

  “中华文明在内蒙古”活动启动以来,邀请知名专家走进文化遗址、博物馆、文献典藏室,走入居民小区,通过访谈、对话、直播、座谈等多种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文脉寻踪”,进一步梳理中华文明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史前文化遗存和历史典藏文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地“活”起来!与此同时,这一活动,还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年龄层民众的广泛参与,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上内容建设,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孩子们和年轻学子的心灵深处,进一步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内蒙古拥有着极其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的黑城遗址,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城内的官署、衙门、仓库、佛寺、民居、街巷遗迹,至今依稀可辨。位于锡林郭勒盟的元上都遗址,体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之都的宏大风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地处黄河河套东北转折处的托克托古城,不仅是古黄河的渡口,更是连接东西方的长城,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不胜枚举的历史文化遗址之外,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还出土了众多极为珍贵的考古文物。赤峰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是红山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出土玉器中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标志着中国“崇龙礼俗”的最终形成,是中华“礼玉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华夏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更为可贵的是,相比于以武力征服和权力彰显为旨归的“青铜文化”,以温润和谐、审美认同为旨归的“礼玉文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更为源远流长,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内蒙古大地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如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又如阿拉善左旗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史料和文献典籍,如昭君出塞在促进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故事,以及阿旺丹德尔在促进蒙藏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故事,都是各族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

  这里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这里有乌兰夫故居和博物馆、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文化资源,更有多条精心组织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比如可以参观集宁战役博物馆,可以走进海拉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可以前往诺门罕战役遗址,了解诺门罕战役始末。此外,还有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文艺作品,如舞剧《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从不同角度讲述着热土的故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正因为如此,以内蒙古大地上留存的珍贵文化线索为依据,为逻辑起点,深层次地“走入”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中华文明在内蒙古”活动的开展是众多创新性活动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人们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果。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在内蒙古”展示的不只是历史文物和文化故事,更重要的是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展示的是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

  让我们戮力奋进,把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颍 竹)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孙青扬

内蒙古长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