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学艺术融合的科普新意境”专题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承办。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担任论坛主席兼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教授管晓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Xenario 飞来飞去创始人、设计师、纽约大学特聘教授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日本当代艺术家、生物化学研究者清水阳子(Yoko Shimizu)进行专题演讲。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业界等近百位观众参加专题论坛活动。
管晓宏以《音乐计算智能量化与认知》为题,阐述了艺术形象思维启发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推动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他认为,隐藏在古今中外音乐旋律中的数学物理规律是能够定量分析的,音乐旋律中存在可分析的普遍规律,这让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作曲的定量化方法以及建立脑科学音乐认知机制成为可能。信息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与人文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开创全新的研究方向。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的相互启迪,可以推动“五育并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公众艺术与科学素养,服务社会。
费俊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为题,结合在数字艺术、数字文博、数字文创、数字文旅和数字演艺等多个应用场景中的经典案例,深入解析如何以“数字化演绎”的设计理念来提升科普传播的可达性、艺术性、体验性。他提出,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中,数字化只是数字化演绎的基础而不是目的。数字科技是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手段,只有找到了文化转译的方式以及应用场景,才能够通过活化去激活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飞苹果的报告题目是《AI之梦:科幻塑造现实》。他从科幻哲学探索出发,分享科技、艺术、哲学相结合的创作经验,倡导以“硬科幻教育”理念培养下一代的科学探索精神,强调探究沉浸式体验对于未来教育的革新意义。他认为,科技展馆应该不只是设计和施工,应该面向未来,把设计、施工、运营结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沉浸式教育体验,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对他们未来发展真正有价值的新知识。
清水阳子以《共生创意:为未来社会服务的科学艺术融合》作为报告主题,通过探索艺术创造力如何激发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如何推动新的创意维度,揭示了新颖合作的可能性,探讨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带来的变革性力量。她认为,通过科学艺术的相关研究和在全球不同城市开展的实践项目,可以探索如何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如何向自然学习,如何利用技术,在做好青少年科学艺术教育、社区服务的同时更好地反思未来的社会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以“跨界融合 协同创新:科学艺术赋能的科普新变革”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主持,围绕“前沿科学理论或者科研成果向公众展示的艺术形式”“科学家与艺术家在科学与艺术的概念、理念上的认知差异”“社会机构重视科学艺术融合过程中的商业化”“可供借鉴的海外的科学艺术融合的做法”等多个相关话题展开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梁琰,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副主任、教授孙略,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创始人、策展人蔡潇以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艾博(Alberto Bardi)参与圆桌讨论。
“科学艺术融合的科普新意境”专题论坛围绕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形式、新表达、新创造,交流探讨了如何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科学与艺术双轮驱动下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建设,营造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科普新意境,从而推动科学、艺术、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融合发展下的科普新变革。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艺术不再作为科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是作为科学的一部分,从科学艺术融合的角度为提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的大会主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