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光辉历史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中心的坚实根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繁荣经济支撑下丰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充满民族气节的精神文化内核。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必有其载体,而必不可缺的是人。传统思想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文化传承要靠有担当、有绝技、有情怀的人。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传承需要一批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文化人,他们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驱使着文化的“列车”飞驰在时代的轨道上,用智慧和精品佳作,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时代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而文化传承发展,担当是基础,重要的还要有手艺,让文化变得活灵活现,更能为大众所熟知。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情怀是文化传承过程的柔润剂。怎么让古老文化遗址和器物发出新时代的声音,需要拥有情怀的开拓者们不断思索与探寻。让文化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的将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得以传承。故宫文化的新形态,各地博物馆的数字化新表达,都是我们为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积极探索,而取得的较好成效也是可以肯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基层乡村文化传承相对薄弱,对于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存在明显不足,许多古老的优秀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退,因此我们关心如何走好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将文化传承更加普遍深刻的印刻在人民大众心间。
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推手,如何将文化传承中激荡起的文化热潮更好的感染群体大众,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文化传承的洪流,关键要做好基层文化治理。(杨天宇)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