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ITplus创始人徐源:做IT行业生态赋能,是放低姿态,相互成就

ITplus创始人徐源:做IT行业生态赋能,是放低姿态,相互成就
2023年11月01日 17:44

  创业是一种病,惟有甘于平庸可以治愈。

  ITplus作为专业垂直于IT行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开创了助力IT厂商「生态赋能」的业务场景和品牌定位。背靠大咨询平台,给予充分试错空间,放手一周年后,ITplus总编和创始人徐源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毫无保留、坦然直面问题、情绪和竞争。

  这是徐源「剥洋葱式」的自我反思,是「Nice女孩」在面对客户时个性的隐藏,是「向日葵式」的能量输出,是强烈的自我成就感指数,以及死磕到底的创业精神和背后的种种自我成长。

  希望这次对话,能给一直辛苦奋斗在路上的你们一些思考和力量。

  一、“成长是被要求出来的”

  Q:作为一名创业者,你最近的一次焦虑是什么时候?

  A:平时我不怎么焦虑,但我会有很强的无力感时刻。

  Q:会不会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已经焦虑了?

  A:我会有无力感,但这种无力感也不会让我焦虑。

  比如在产品研发、流程跑通上,有时候并没有按照预期往前走,我会有无力感。

  现在让我有一些抓狂的,是从零到一,跑通咨询领域的IT行业解决方案,这对我的复合型能力要求非常高。

  起初接到集团这样的战略,我并没有特别理性地去评估,低估了难度,尤其在创业前期。

  我是有多次创业且跨行业创业的背景,不是一次创业就成,是持续坚定在创业路上,自己有资源,就干起来了,但这次创业不一样。

  现在是在一个大的管理咨询平台里面创业,他的机制是完善的,各方面经验以及在行业的沉淀都很成熟,还有庞大的专业咨询团队做支撑。正是因为「配置高」,对我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我更多的要考虑集团站位、品牌站位,以及做IT行业深垂直回馈到大平台、大股东,能做哪些贡献值,我的价值量在哪儿,这些都要权衡。

  而且背靠大集团,也会有其他不同版块的涉猎,要兼容很多事,同时还要把主干线坚持走下去,怎么管理时间、管理精力,以及规划主干线的产出比,都时刻要求一个操盘手要双跨、多跨。

  Q:面对这种高的能力要求,你是如何去提升的?

  A:没有说能力一下子就长出来了,都是阶段性的不断突破自己。

  我们可以学习的机会其实非常多,集团是个学习型平台,就看你自己想不想学。如果不是抱着一个吸收、学习、谦卑的态度,可能就觉得什么都不值得学。

  所以我觉得其实是平台助力了我快速成长,逼着我长出来这些能力,收获非常大,当然可能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有这样的机会。

  包括领导层的放权,完全不干涉,把控好大方向后,中间允许我们创新、折腾、试错,默默给予更多支持,我觉得也享受了很多意外的成就感。

  Q:面对客户,你好像都尽可能收敛起了自己的个性,你认为创业需要个性吗?

  A:创业需要个性。

  Q:但你好像并不是这么做的。

  A:其实我也有个性,但你说我的个性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吗?也确实是没有。

  有时候不突出的个性,也是一种个性,我是这么看的。

  其实也要看,个性体现在什么时候。

  跟客户交流,我更多的还是切入到客户的场景中给他解决方案,所以可能感觉不到我个性的那一面,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我更职业化,优先选择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凸显个性。

  Q:我看到的是你很Nice,就是可以时刻塑造成对方需要的形状,或者说怎么适配都可以,这是如何做到的?

  A:我的同理心非常强。

  在不同的商务谈判中,我一定是会跳到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如果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更应该做哪些事。

  这种同理心,会让别人觉得是在一个相对舒服的状态下,去达成一些目标。

  这种感受,我很需要。

  所以客户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单纯的乙方来看,更多的会一起共创。

  这可能是我相对突出的一点。

  二、“起心动念决定了能走多远”

  Q:行业为什么需要我们这种深垂直的咨询机构存在?

  A:跟客户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懂行业,懂业务场景,又能真正解决行业问题的咨询团队太少了。就是我们在「懂彼此」这件事上,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最后也没有找到特别匹配的。

  集成老板,起初大部分是因为个人资源慢慢做起来,直到市场、客户的各种需求推动他成长到今天100多人、200多人的规模,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管理半径。

  而老板又整天忙于业务端,没有认真去管,或者没有认真学习怎么做管理,以致于拿不到太好的业绩或者持续的赢单。

  一些管理课程也好,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好,因为没有嵌入到行业场景中,以及整个的业务关联度并不强,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最核心的不是用什么工具,而是工具能否适配行业场景。

  而且大家其实也没有足够的耐心慢慢解决问题,更希望即时性的「你懂我」,你给我的产品是适合我的,且能适配。

  所以为什么深垂直的行业咨询会兴起,类似于定制服装的「私定」,客户希望懂他的人知道他哪里有不足,还能「量体裁衣」给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ITplus提供的,就是这种解决方案。

  现在市面上具备IT属性,且能真正嵌入到业务场景中的咨询机构并不多,ITplus是少数能够做到的。

  其实客户找到一个懂行业、懂他的咨询公司,也不容易,最终的结果就是匹配。真正懂彼此,就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点。

  精准的找到行业痛点,精准的投递到需要的企业,让客户花小钱办大事,还更高效,所以我认为深垂直的行业咨询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好。

  Q:过去三年,我们为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A:我们陪伴了多个IT大厂,在生态赋能这一版块做出了一些突破。

  我指的生态是渠道生态网络,和软件厂商的生态概念可能不一致。

  起初厂商为他的下游渠道,提供的大部分是产品赋能和政策的一些支持,仅此而已。

  我们看到当大环境不断冲击整个行业,厂商也在努力做一些除了产品赋能以外的赋能动作。

  这时候,很多厂商其实并不知道渠道真正要什么。

  除了产品之外,渠道的成长和业绩突破有哪些困难,怎么能切切实实帮助到他们?

  我们就是厂商和渠道的翻译官,让厂商和渠道,尤其是最核心的那些渠道,成为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为行业做出的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站在翻译官的角度来看,能跟厂商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渠道,其实是担当了厂商很多业绩压力。

  除了对产品的熟悉度,以及对行业解决方案的理解,还有很多软性赋能被厂商忽略掉了。而我们为厂商敲了警钟,同时也拉高了整个渠道的管理成熟度,我觉得这是功不可没的努力,让更多人开始重视生态,重视渠道,并且愿意放低姿态,真正帮扶他们,成为命运共同体,而不单纯只是利益共同体。

  当厂商愿意把命交给对方,对方也一样会把命交给你,结果不会很差。

  当然这也需要过程,我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努力,让厂商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条赋能必经之路,谁扎得更深,未来谁就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我们还结合了SaaS软件为这些渠道做数据化的管理,拉动以前的人情化管理。整体来看,我们正在推动IT行业进入到管理成熟度的2.0阶段,从资源驱动转变为组织驱动。

  Q:未来我们会如何深度参与到IT行业生态链中?

  A:这是我们向往的样子。

  我们也为厂商算过一笔账,如果厂商自己搭建团队,找自己的人赋能,就变成了先组建自己的小生态,然后去赋能大生态,再理解业务端,这个成本非常高。

  从性价比来看,未来这一块业务,厂商可以选择外包。

  对接下来发现,厂商的很多人员,对于业务、对于渠道,包括渠道的业务场景,其实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包括渠道老板的一些真实困难,也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未来如果我们对厂商有深度了解,完全可以做生态的捆绑,支撑他们的生态赋能,这种深度合作也便于我们为大厂做定制化、带有专属性的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能节约很多时间,也更高效,而且成本也大幅下降。

  甚至包括大厂内部的关于整个销售团队方法论的提炼和搭建,还有内部人才培养计划,我们都能提供智囊服务。核心是我们发现,真正具备大厂特色的一些销售方法论的提炼和复制,并没有做到位。

  所以围绕生态层、组织层、业务层的发力,我们完全可以给到一部分的解决方案,我们具备这个能力。

  首先,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更适合这个行业,我们能为厂商整个人才梯队的建设和人才储备,以及如何有效提升人效,提供强有力支撑。

  以及渠道业绩难以突破,只有老板做大业绩,销售人员很难复制,怎么统一语言、统一方法、统一管理,做到持续赢单,我们也能给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很多大厂也觉得不对等,大概会优先跟四大合作。

  但我们看业绩是谁做出来的,是靠市场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一点点堆出来。所以想要发力的核心点,一定要懂这些中小型企业,才能把他的力量激活。

  我们更接地气,更了解他们,更懂他们,我们的效果就会比别人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厂商也联系了体量比较大的咨询公司,他们还不屑于做。我认为不屑的背后还是因为不了解他们,不愿意投入时间,不是没能力。而我们想成为懂他们的人。

  而且我们产品价格并不高,核心是我们真正想陪伴渠道成长,和渠道一起成长,而不是做一单就跑。这个性质完全不一样。

  Q:现在生态赋能的关键卡点在哪里?

  A:我看到的,大家对于「通过管理拉动经营」这件事的思考是欠缺的。

  很多集成老板有时候也很焦虑,苦哈哈做了一单赚了三五万,实际上公司粗放的经营管理,早就把三五万的利润榨没了,赚点钱都不够自己浪费的。

  当整个市场需求没有那么旺盛,以及特别内卷的状态下,反而要沉下心来多一些思考,做阶段性的战略调整:是不是可以多留时间关注团队成长,包括自己内功的修炼,还有降本增效。

  当市场环境重新热起来,企业向内向外的竞争力才能变强,赚到钱。

  我总结为什么走到现在,还能挺直腰板,我的起心动念是善的,是全局,不是个人利益。当一件事想到的只是个人利益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尤其做行业深垂直,如果没有这样的起心动念,我认为我们也做不好。

  包括我跟合作伙伴合作,不管多大的大厂,我就当成是自己在大厂做生态赋能,到底应该怎么做,渠道真的难在哪儿,把钱花在哪儿能帮助他们,我就提供怎样的产品。

  所以我也希望更多的厂商能加入进来,跟我们共创,一起拉动渠道生态的管理成熟度,让跟着厂商的这些渠道都能赚到钱,被客户所需要,服务力得以提升,让整个行业越走越好。

  Q:为每个厂商定制化解决方案,是不是天然意味着会舍弃一定的规模和效率?

  A:围绕一个厂商的生态赋能,不是小众行为。

  我们算了一下,一个大厂平均有大概七八千家渠道,我们定制的解决方案在服务这个生态,我认为这个规模不会小,就看你怎么看了。

  定制好在哪呢?它是一个厂商的链条定制。每个大厂的战略、机制、文化不同,需要个性化的定制,等流程跑通后,我认为也是微定制,所以不会太多的影响规模化。

  三、“激活团队,我骨子里就擅长”

  Q:你之前说过一句话,说“成为我的客户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但创业大多数时候并不怎么幸福,你是如何产生幸福感并传递出去的?

  A:首先我感觉我是为创业而生的,我并不觉得创业这件事对我来说是痛苦的。

  怎么定义幸福感?说得简单一点,团队一起参与项目,集思广益,有很多的头脑风暴,共同想一些好的方法往前推进,互相做一些自己想法的坚持,最后达成目标。

  这个过程,我觉得是挺幸福的一件事。相互成就,就是幸福感的源泉。

  我也不是外面一个样儿,回家就不一样了,我生活中也一样,还是依旧会给家里人幸福感。创业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否则没法创业到现在。

  我几乎不会把压力传给别人,都是自我消化。比如加班回去晚了,在车上放放音乐,自己喊喊,调节一下;或者早上洗漱,放一个特别喜欢的音乐,家里人可能觉得吵,哪怕声音小点,我也要听;再就是找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交流交流,彼此给一些力量。

  所以我很少让别人觉得我很负面,大家看到我就感觉像向日葵或者小太阳,在持续发光。

  但千万不要觉得,我什么都行,什么都不需要。

  越是在大平台,越感受到,要拉动团队的力量支撑结果达成,和团队共同承担、共同成长。

  Q:我发现你在激活团队这件事上,还是非常擅长的。

  A:激活团队,可能我骨子里就比较擅长。

  但我不是很粗暴的激活方式,不是“你行你行你一定行”这种。我的激活大部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我会点到那个点上,他可以优化的点上,然后得到认同。

  我说你的优点和短板我都看到了,是不是越来越懂你?他说对,我又跟他说,在这个点上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提醒了他以后,让他再内观自己,从而自驱的做改变。

  如果他不认同,我也会倾听不同声音。我希望团队的沟通是共创型、互动型,而不是封闭式、命令式。

  我也不会在看到别人成长以后,认为是没有我不行的感觉,“你看是我带你才成长的吧”,不是这样。看到身边小伙伴成长,我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在激活着我,这是相互的。

  Q:国内知名的管理咨询机构做大股东,在管理上对你有启发性的一个观点是什么?

  A:最让我有启发性的,是看到了责、权、利的界限,可以做到非常清晰。

  以前创业,更多的靠感情维系,靠信任维系。现在在这个平台上,我知道责任、权利和利益,能够完全做一个很理性、很职业化的切分。

  针对一个岗位,要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能带来哪些利益,足够明确,让大家觉得目标更清晰,也更容易达成。

  我认为这种管理方式更直接,相对也公平。这其实是想做大公司、大平台的一个管理前提,非常重要。

  界限划分清晰以后,其实无形中,也给创业带来了很大空间。

  这个平台是可以支撑你带大团队的。只要你目标感强,又有很强的执行力,能拿业绩说话,就有机会,结果就不会太差。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