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国史进校园》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法,推进‘五史’与课程深度融合”。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宣传教育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中教全媒体协办。来自上海大学、赤峰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60余位代表参加。
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原社长董俊山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新人’培养”作了线上发言。他指出,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都离不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迫切需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徐光寿以“按照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讲好‘国史’”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重申,两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推动“五史”教育和课程的融合,我们要遵循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分期,深刻领会第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历史方位,讲好共和国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讲好共和国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发言中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五史”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推动各学科老师参与进来,形成学科“反哺”;要拥抱互联网思维,打破课堂边界,打造数字课程,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她提出,要贴近学生,研究学生,打开课程创新的突破口;教师必须提升政治站位,要用想象力,创新内容与形式,讲好“五史”课,打造有颜值有言值的课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沈洁霞,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利颖,徐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石月荣,《国史进校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雨昕等分别围绕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在推进“五史”教育与课程深度融合等方面内容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法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以法治的形式推动和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时代命题,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校园活动等;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着力,切实增强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温度。
在国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环节,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主任秦瑞丽,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亮,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纪晔晔先后在会上发言,进行了课程思政案例分享。
17日下午,会议代表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教育基地——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馆、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进行现场学习。
推动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工作开展,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相融合,关键在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次会议聚焦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共享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方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协同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