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大模型助力跨学科创新融合
12月2日至3日,以“新时代、新计算、新理念”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在厦门召开,百度飞桨和文心大模型承办的“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教育实践”论坛同期举办。
“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教育实践”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立足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潮头,以培养大模型人才为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领导,与来自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百度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讨并分享了大模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AI+X”交叉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教育转型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志刚作为论坛主席并主持论坛开幕式。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科技处处长、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纪荣嵘作为论坛主席致辞,他表示当前正处于大模型的热潮高点,教育领域需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百度深度学习平台飞桨(PaddlePaddle)总架构师于佃海作为论坛共同主席致辞,他表示,百度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赋能高校培养复合型AI人才,未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缑锦教授主持论坛。
纪荣嵘教授在“从ChatGPT到国产多模态大模型”报告中详细阐述如何结合多模态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打造新型国产化基础模型。讨论了多模态数据的处理策略、基础模型训练的核心技术,面向下游任务的高效迁移方法及部署加速的模型压缩方法,并展示多模态大模型的实际应用示例。
于佃海在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大模型带来的技术变革,全面介绍了百度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特色,同时结合飞桨支持文心一言快速迭代的工作,介绍了大语言模型高效训练推理的关键技术,并分享了基于文心一言的大语言模型产业实践经验。于佃海表示,大模型带来了AI原生时代,文心加飞桨,将一起构建AI原生应用坚实底座,打造大模型繁荣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各领域的创新和变革,交叉学科的应用将加速这种趋势。现场多位知名高校专家分别从人工智能,以及“AI+心理学”“AI+法学”“AI+新闻”等学科交叉融合角度进行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周爱民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团队在融合心理学的对话大语言模型的探索,包括依托的相关心理学理论、指令数据构建、模型训练和测评机制等,为推动大模型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思路。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智能司法研究院院长陈亮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了大模型对法律职业的重塑及其对法科毕业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了大模型对法学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以及大模型在“给法科毕业生植入科技基因”中的角色定位,展望了大模型在法学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前景,肯定了大模型在法科毕业生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高级工程师、数字福建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范晓亮介绍了可信联邦学习的基础算法,以及到联邦大模型微调应用的行业落地实践,包括指挥交通、高等教育领域的落地等。最后也分享了与百度在AI赋能体育方向共同合作,服务国家攀岩队的案例,期望未来可以做更多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助理教授向安玲从焦点、要点、痛点等多维度剖析了AI在新闻写作中的赋能作用。当前,AI对于新闻传播已经初步实现了全流程渗透,从选题、找素材、写稿子、受众分析、效果评估等,AI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降本增效。如何让AI更好地辅助新闻传播研究与实践,她从会提问到会求证、会补拙,全面阐述了用好AI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同时也对AIGC应用的风险边界提供了自己的思考,期望可以在把握边界的基础上拓展场景,最终实现人机价值对齐,最大化地挖掘AI红利。
大模型AI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百度飞桨的教育生态运营专家们也全面分享了百度在大模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高校服务、教学资源、工具与平台三个层面,围绕学习、培训、实践、就业等环节,为高校师生提供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最新课程体系、产业实践项目矩阵库等资源,助力高校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并通过教育创新中心、AI+X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大模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形式,共同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区域服务高地、产学研协同高地。
百度飞桨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持续投入教育生态建设,基于飞桨多年产业实践案例,打造出适用于不同 AI 基础师生的立体化、多适配性课程资源。数据显示,几乎全国每一所高校都有学生在飞桨星河社区进行学习。百度已为社会培养了超过420万 AI 人才。在此前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2023上,百度CTO王海峰公布了要与产学研各界密切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将为社会再培养500万大模型人才。
企业赋能人才成长,人才推动产业进步,便形成了产教融合培养AI人才的正循环。未来,飞桨将继续着力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中国产业智能化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