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比亚迪发布了一个长距离代客泊车的测试视频,这个刚刚在去年迈上销量300万门槛的企业,在2024年的开始,就将竞争的焦点引向了智能驾驶。
视频中使用的测试车腾势N7,立志在2024年跻身“智驾第一梯队”。而类似的口号,我们还在稍早一些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听到过。
拥挤的“智驾第一梯队”背后,是被行业寄予期望的,2024年高阶智驾市场的快速增长。
一个最直观的信号,是问界新M7在去年9月上市后,直接在十一黄金周将“大定海报”卷到了以天为时间单位发布,而让这款车触底反弹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智驾能力。而无论是之后围绕AEB的论战,亦或是“键盘车评”的话题转向,都让智能驾驶的市场热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市场的热度一方面是主机厂产品创新、品牌营销共同的推动,而另一方面,它也会反过来促使更多主机厂加入竞争。而对于主机厂来说,内卷的中国车市意味着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以及更严苛的成本控制。
小米汽车在去年年末那场发布会就是一个缩影,雷军一边在台上讲着小米为了造车投资了100亿,网友一边在直播弹幕里刷着“9.9万交个朋友”,以至于雷军直接喊话:“我们还是要尊重一下科技。”
若你是一个主机厂领导,一边面对来自产品规划部门对于智驾功能的急迫需求,另一边面对供应链部门的成本压力,去哪里寻找灵丹妙药?
在地平线征程6技术开放日上,我们或许看到了一种可能。
征程6,让“智驾飞轮”开始运转
在聊地平线新一代系列车载计算方案征程6之前,我们应该看一看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和所有新技术从创新走向普及的规律一样,智能驾驶系统在经历了早期的路线探索、用户尝鲜之后,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市场。
于车企,希望用最先进的技术占领用户心智,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这个过程里,又要尽可能做到更快的上市效率和更优的成本把控;于用户,当然是希望花最少的钱获得尽可能好的使用体验。
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告诉我们,中高阶的智能驾驶仍处于快速发展迭代的阶段,这也就意味着,随时的变化和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地平线征程6技术开放日上,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规划与市场总经理吕鹏给出了当下行业的一些趋势。
根据高工数据GGAI,中国乘用车市场智驾渗透率(ADAS)从2021年的35%快速提升到2023年9月的53.1%,而地平线预测中国品牌的ADAS渗透率到2028年会达到100%,NOA渗透率则会有更快的增幅,到2028年达到32%。
另一方面,L2+的智驾配置开始从30万元以上车型快速向下渗透,甚至一些产品已经开始触及20万元门槛。而在这个过程中,终端消费者对智驾能力的感知与购买偏好,也在快速上升。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2023年,更多自动驾驶公司开始从L4回流到L2+市场,以及主机厂开始加速寻找L2+合作伙伴。当先锋用户认知到高阶智驾的价值之后,“自动驾驶”这个概念开始快速从PPT变成商品车的配置表,而我们都能明白的,是路演融资和规模制造之间完全不同的逻辑。
这也意味着,智驾能力之于车企与市场的意义,和以往相比可能全面升级,最简单地讲,就是如何做到有效且高效的研发。
2023年,我们认识了BEV和Transformer两个新词语,这也意味着智驾系统的开发迈入到新的阶段,当然也同样带来了一些痛点——开发平台切换困难、先进算法支持弱、多芯片部署复杂。
这些挑战继而又会带来智驾系统成本偏高、量产周期长等问题,最终导致量产车产品在市场端竞争力的削弱。
而地平线征程6,恰为解决这些痛点而来。
基于过往8年时间、400万辆前装量产出货、50余款量产车型累积、3代产品迭代,新一代征程6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实现了智能进化和全面升维,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将在今年四季度完成首批量产车型交付。
|征程系列目前已实现400万片前装量产出货
地平线征程6,实现了征程家族从单颗到系列化的关键跃迁,全新BPU纳什架构对Transformer业内最优的支持效率以及更出色的FPS/TOPS。
这意味着什么?是当下行业中最强大的效率以及最灵活的应用。
最新一代智能加速引擎BPU纳什专为大参数量Transformer、大规模交互式博弈而设计,通过面向前沿算法优化赢得最佳算法效率,创新性采用AI辅助设计以大幅提升架构可编程性,且具备超异构计算架构,可显著增强算力多样性。其相比传统主流CNN类算法FPS表现有数倍提升,Transformer类算法有十倍提升。
征程6系列还可以以单颗处理感知、决策、规控全流程数据,提供灵活的算法优化空间,让车企不仅可以根据产品定位实现全场景功能的个性化适配,还能快速实现城区高阶智驾能力的落地。
此外,征程6拥有高集成度的片上系统,将CPU、BPU、GPU和MCU四合一,可以降低硬件架构复杂程度和部署成本,同时带来更精巧、全面和一致性的解决方案。
而在安全性方面,征程6系列拥有安全可控的虚拟化及强隔离,可以满足EVITA Full和国密这些最高等级安全要求。
更重要的是,地平线还提供了完整、成熟的智能计算开发环境,为客户提供硬件参考、软件栈、开发工具及应用示例。客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易用的开发工具和基础设施,快速部署智能驾驶算法应用和个性化产品方案。
最终,地平线还提供Matrix授权、硬件模组等量产配套,助力客户快速实现量产上车。
在汽车行业,主机厂常爱讲一个词叫“体系力”,事实上,当智能驾驶来到规模化量产阶段时,同样离不开所谓的“体系力”——产品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迭代,这个过程中经验与技术的积累日臻完善,最终促进新的产品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又符合商业化落地的规律,而这一切最终不断循环往复,如“飞轮效应”般开始运转。
而地平线征程6系列车载计算方案的到来,正成为推动飞轮开始运转的关键环节。
当内卷来到智驾,是与时间的赛跑
中国品牌们比拼城区智驾的开城数量与速度,比拼AVP代客泊车的楼层数量,比拼无接管里程数据的背后,是对市场竞争的“焦虑感”。而当汽车厂家们开始把带有高阶智驾功能的中大型轿车价格卷到20万时,行业中所有人共同的疑问是这样的汽车产业该如何盈利?
这也就指向了高阶智驾竞争的两个维度——性能、降本。
性能不难理解,这是于消费者端最直接感知的体验,而降本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一方面是最直观的硬件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效率、时间所带来的隐形成本。
了解汽车企业的人或许都能理解,A车型即便硬件本身不挣钱,但也可以通过B车型或是整个技术平台的衍生,以及规模化发展所带来的全生命周期的盈利。但如果错过市场的风口,或是因为研发导致的延期,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而智驾系统的研发,哪怕节约一个月的时间,带来的可能也是上千万的成本减少。
因此,谁能在当下最快拿出体验最好、成本相对最优的产品,解决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找到最优的平衡点,谁就有机会在竞争中占据先手。
这取决于算法能力、基础设施水平和工程能力,缺一不可。算法是L4自动驾驶公司的强项、芯片开发和工具链能力是芯片公司的拿手,工程能力则是传统Tier 1的强项。
而地平线拥有领先的软件技术栈、成熟的硬件基础设施和丰富的量产工程经验,将三种能力集于一身。这并非偶然,就像地平线“成就客户,耐得寂寞”的价值观一样朴素的道理,是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为用户创造价值,推动智驾的商业化落地所默默积累8年的能力。
这种价值体现于——地平线拥有丰富完整的产品线选择,辅以国内最完整成熟的智能计算开发环境,同时提供灵活开放的合作模式选择,使得包括主机厂和Tier 1在内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依托地平线计算方案,快速部署智能驾驶算法应用,开发差异化产品方案。
而地平线也是国内唯一具备全阶、全场景智能驾驶量产经验的计算方案供应商。
以专为新一代城区高阶智能驾驶而生的车载计算方案——地平线征程6旗舰为例,在解决车企所面临的复杂嵌入式系统技术和极致工程能力双重挑战上,提供了性能高效且资源均衡的计算方案。
当中国车企把新车研发上市周期卷到只有2-3年,把智驾开城速度压缩到以天为单位,把英文字母不断排列组合试图拓展智驾功能想象力时,效率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先机。
更重要的是,地平线征程6所拥有的覆盖低中高阶智驾需求的极致方案效率,和一套算法软件高效适配各场景的极致开发效率,让车企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价位市场对智能能力的个性需求,并且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大公司视点
在去年广州车企期间,地平线就公布了包括比亚迪、广汽集团、大众CARIAD和博世等汽车领域头部企业在内的征程6量产意向合作伙伴。
而在2023年上半年标配NOA车型中,英伟达与地平线份额超过8成,地平线搭载车型数量遥遥领先,而在L2 ADAS市场份额也稳居前三。
在很多自动驾驶领域公司还在寻求商业落地时,地平线交出的商业化成绩单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而能够在行业中打造“六边形战士”的企业为何是地平线?
其实还要回归到汽车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规模化效益和体系能力,才能实现商业的成功。恰恰,地平线拥有对自动驾驶算法的深刻理解,也拥有对智能驾驶商业落地的清晰认知,以及过去8年时间的脚踏实地。
2024年,我们期待的会是地平线那张铺满量产车型的海报上,还会有哪些新的成员。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