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贝斯特新材料新动作 进一步加强N’BASS声学材料知识产权护城河

贝斯特新材料新动作 进一步加强N’BASS声学材料知识产权护城河
2024年04月02日 11:30

  近日,我们持续关注的声学材料公司镇江贝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新年伊始又有专利布局新动作,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网站发现,贝斯特新材料从北美某知名声学企业受让一批重要专利并已完成相关受让手续。

  以N’BASS纳米超构声学增强材料及产品的发明创造为标志而诞生的虚拟增大音腔(Virtual Back Volume)技术近年来为微型扬声器的音效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注意到,作为N’BASS纳米超构声学增强材料及其用途、相关产品和制造方法专利技术的拥有者,贝斯特新材料成立7年以来一直积极行动,在其和全球某知名手机终端公司共有的基础专利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创新迭代和专利运营,在该技术领域完成了更加完整的专利布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贝斯特新材料持有的虚拟增大后腔(Virtual Back Volume)技术相关的百余件专利涵盖了原料生产、成型技术、工艺和场景应用等多个维度,并通过PCT国际专利申请,将专利布局拓展至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该公司的公开资料发现,即使已经拥有非常完整的专利布局,这家公司仍建立了一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从基础材料、生产制造和应用性能几个方面,对N’BASS技术的升级迭代做出持续努力。在消费电子市场极其低迷的2022年,贝斯特新材料基于供应安全的考虑,仍然坚持投入,完成了国产化产能的扩产,并在疫情期间主动宣布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可靠的供应,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赞赏。其公众号显示,贝斯特新材料获批建立了江苏省纳米超构材料工程中心,并承建了N’BASS声学增强材料相关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真正担负起将虚拟增大后腔技术推广应用和持续迭代升级的行业重任。

  除了早期和北美及欧洲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基础专利,从2019年起,该公司就通过聚焦研发创新和国产化,加速完成N’BASS技术的研发及相关专利布局。近期我们关注到,该公司的专利布局已拓展至非常前沿的领域。比如从新型分子筛维度开展技术研发和布局(如CN202310xxxxxxx,“高硅铝比SSZ-13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声学增强材料和扬声器、电子设备”),并进一步关注下游产品和终端产品的应用(如CN201911xxxxxxx,“沸石球型多孔吸声颗粒及其在手机扬声器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尝试拓展现有N’BASS产品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形式(如在CN202321xxxxxxx中,贝斯特新材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用来于降低手机后壳共振的创新技术方案)等。我们后续将对这些专利进行详细解读,看看贝斯特新材料如何从材料维度推进声学技术领域的探索并进行专利布局。

  近日,该公司又完成一个专利布局方面的突破性大动作,通过受让获得了两个专利族、多件涵盖中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利。这批专利申请日期大多早于2014年并且技术路线与该公司主营产品N’BASS纳米超构声学增强材料的基础研究成果高度相关。具体而言,其专利权保护范围主要涵盖了“硅铝比小于200”范围的沸石型吸音颗粒及“块状”吸音材料。这些专利涉及的保护地域除中国和美国外,还包括日本和欧洲。通过进一步的专利分析,我们发现该公司原有的N’BASS技术相关专利已经以专利族形式在多个国家/地区进行申请, 早就涵盖了“硅铝比不小于200”和以及“不特别限定硅铝比”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同时,该公司原有多族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也涵盖了“块状吸音材料”。上述这些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和本次受让的专利存在部分交叉。我们猜测,该公司已有的部分专利权利要求中对硅铝比数值范围的明确限定仍可能会让行业内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从而也影响该公司专利保护和专利布局的有效性、完整性和稳定性。而这批新受让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明确覆盖了“硅铝比小于200”范围且申请日期同样较早,有效补充了该公司原有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稳定的专利布局。这无疑将一步拓宽该公司的专利护城河,强化其在技术、产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领先地位。

  我们特意对比了贝斯特新材料原有申请日较早的一篇专利与其中一篇新受让的专利的权利要求(见下图):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贝斯特新材料原有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明确限定了“硅铝比不低于200”,而新受让的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则明确限定了“硅铝比低于200”,而沸石材料主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筛选分子作用的晶态硅铝酸盐为本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上述新受让专利申请日较早,且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明确覆盖了“硅铝比小于200”范围,有效补充了该公司原有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因包括“硅铝比不低于200”这一技术特征而受到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更完整、有效的专利保护范围,彻底澄清之前某些关于专利保护范围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将有效防止“打擦边球”的专利侵权行为。

  据此,我们进一步猜想,此次在专利布局方面的大动作也是贝斯特新材料对终端客户某些顾虑的一个积极响应。在此之前,在声学行业中有部分终端企业发现北美某著名声学企业拥有明确限定低硅铝比(硅铝比小于200)的沸石型声学增强材料及产品的相关专利权,贝斯特新材料应该是为消除终端企业的上述顾虑,保障其安全使用沸石型声学增强材料及产品,因此出面斥资收购了这批相关专利,同时进一步夯实其自身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产权布局,为终端公司彻底打消知识产权方面的顾虑。至此,以N’BASS技术为代表的沸石型声学增强材料及产品自诞生以来经历10余年发展,贝斯特新材料作为N’BASS技术的开发者和供应商,终于成功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明确和稳定的专利保护体系,夯实了沸石材料在声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基础,可以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广泛应用保驾护航。

  根据贝斯特新材料公司公众号的介绍,贝斯特新材料一直以将N’BASS技术为代表的虚拟音腔增大技术发扬光大,实现微型扬声器更优声音品质作为自己的使命。以我们的观察来看,他们真正做到了言行合一,正如该公司的价值观:负责任、敢担当、有作为。同样是在疫情肆虐的2022年,贝斯特新材料联合小米科技、瑞声科技、豪声电子等行业上下游客户、相关权威技术单位共同规范了吸音材料在扬声器中的使用,依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的平台制定了《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团体标准(图书出版号:155019*6051),进一步有力支撑行业内相关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确保让消费者用上合规、可靠的产品。相信该公司通过上述各知识产权布局动作及与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可推动国内声学材料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为声学材料领域的可持续高质发展提供新助力。

  他们基于N’BASS纳米声学增强材料成功的发展经验,将这一创新发展模式拓展至N’BOND电子胶黏剂、N’FILM特种膜、N’LAYER功能涂层材料等技术领域,在材料、工艺、新型产品及下游应用方面申请专利超过200件,其中超过130件已经获得授权。这些专利绝大多数为发明专利,立足全球范围布局,专利保护范围覆盖美国、欧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地区。有意思的是,他们已注册商标十余件,不仅注册N’BASS®、N’BOND®、N’LAYER®等商标,而且将商标的注册类别从原料拓展到下游产品,即便是该公司和中科院声学所成立的合资公司中科贝斯特也注册了类似商标Z’BASS®用于保护该公司新近推出的高性价比Entry Level系列产品及器件的应用。这些工作,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在微型扬声器这样的细分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孜孜以求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贝斯特新材料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打造国产材料的技术护城河,走出了具有“专精特新”的创新之路。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一条创新和发展之路。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