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李祥坦校长“新课改”话题分享:“课堂三层次”与“新质课堂”

李祥坦校长“新课改”话题分享:“课堂三层次”与“新质课堂”
2024年04月07日 14:14

  李祥坦

  今天,我和各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交流、分享一个话题:“课堂三层次”与“新质课堂”,请批评指正。

  课堂三层次

  按照程红兵老师的提法,好的课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按照我的提法,以课堂形态和课堂效度,课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新型课堂。另外,国内关于课堂的第三层次(或者介于上述第二层次过渡到第三层次)有多种提法,比如: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等等。为方便陈述,本文把“第三层次课堂”及“未来课堂(一定时期内)”统称为“新质课堂”,简称“新课”,与之对照的则称为“旧课”。

“新课”的四个评课标准新课的四个评课标准

  我比较赞同李炳亭老师近年在河南省封丘县建勋学校等实践和秉持的四个评课标准:自主度、参与度、思维度、达成度。这“四度”,很适用,并不难理解,请参照李炳亭老师原述。

  判断“新课”的三个维度

  我个人以“三个维度”去判断该课堂属于“新课”还是“旧课”,甚至可以简化成两个维度(维度1、维度2)去判断。

  维度1:自主+选择

  阐释维度1:在“新课”中,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我主张、自我参与、自我选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采用“适己”的(诸如自学、合作、蹲、立、坐等)一切学习形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维度2:对标+达标

  阐释维度2:在“新课”中,学习目标层级设置和学生学力分层形成“对标”关系,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全程中,能“遇见自己、开发自己、提升自己”,并“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在“得我”之中“达标”(学习目标达成)。

  维度3:心力+心量

  阐述维度3:学习的真正驱动者,正是我们的心。人的内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本源,心是源头。所谓“心力”,就是找到内心学习的信仰,把“生命之力”显现出来。学习,要把心量打开,助人自助,超越“小我”,让生命笑着生长。

  结论:“新课”和“旧课”很容易区别,凡符合此三维的皆为“新课”,凡不符合此三维的皆为“旧课”。

  很多“旧课”披着“新课”的外衣(如小组合作讨论、展演等),不论它形式如何像“新课”,不符此三维,它本质仍是“旧课”。当然,从“旧课”转化为“新课”,可能一时半会无法把握其“神”,只能从“形似”开始。但我们认为,唯有尊其“神”,才得其“真形”。

  这里,我们探讨的仅是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层面,还有一个维度,即“课程+平台”。“土壤决定了种子,杯子决定了水,心决定了人”。

  “新课”之中“教师”的作用

  未来,“教师”可以是AI,也可以是平台,我们仅探讨“人”。关于ChatGPT在现在和未来教学中的应用,群里刘良慧教授、叶宝华教授等人已经发出了许多呼吁,做了很多论述。向这些前行者致敬!

  在“新课”之中,“教师”的身份是首席设计者、首席组织者,是核心导航人、核心护航人。教师不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课堂给予了教师最大自主权和自由度,也给予了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创造。围绕学情、学力,教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学生因人而学,对标求学。“新课”不反对教师“教”,但学生会的不教,学生经过自学、合作、探究能学会的不教,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之前不教,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之后没有弄清学生知识缺漏点、思维受困点的不教。教学生自学、讨论后不理解的问题,教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理清易混易错点,理清重点难点,点拨知识的关联点、拓展点,关注学生思维的转化点、盲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点、生成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不会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老师不会的。唤醒和激活学生学习的天性,展现生命的神奇。

  “旧课”最大的缺陷

  “旧课”最大的缺陷是“班级授课制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提问、抽查,即便有小组的方式呈现,也没有形成深度学习。由于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学盲区特别大,效率特别低,部分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无从求助,逐渐掉队,直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最终“不会学、学不会、不学”。一线老师对这种情况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差生”是怎么来的?是因为“课堂的内容他不懂”,“他们没有真正学习过”所以“才不会学习”的吧。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

  一线教师的困惑

  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科研到底为了什么?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心中的疑问。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往往对所谓的“研究”怀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课堂教学、成绩、人际关系、自身发展、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信息科技”等多维层面,教师的相关时间投入、精力付出、关切度等呈递减趋向。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价值的认识大体上持“实用”与“信仰”两种取向。取“实用”价值的只顾“眼前的苟且”,很难看见教育的本真;取“信仰”价值的,往往又容易脱离实际,残酷的现实并没有给他真正的“诗和远方”。教师在“实用”与“信仰”之间平衡、徘徊、取舍、纠结、矛盾、痛苦。

  一位一线教师给我留言,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真实心理与状况的写照。

  “新课”落地的“争议”

  在昨天和大家交流了“新课”的“四度三维”之后,一些朋友给我来电,或者在微信里交流,坦率的、甚至尖锐的提出了对“新课”的质疑,认为“新课”是“鼓搞”,是“所谓改革,作秀的东西太多了”,是“改来改去改了个鬼”,是“假大空瞎折腾”,是“不兴这一套了”……其中,这些交谈的朋友,不乏一线很有名气的优秀教师、颇有区域影响力的校长,有一位还是浙江有名气的专家型校长。

  “新课”最大的“争议”有两处:一是认知误区,把过去二十年的改革,特别是改革的负面当成了“新课”,甚至简单认为“拉桌子、讨论”等于“新课”;二是新时代课改走向,随着核心素养、项目化、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评、跨学科学习、教育哲学等新鲜名词的出现,似乎现在“自主、合作”并不能成为一个改革的亮点了。

  但我们必须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关系的变化是开展新课堂改革的基础。“想学+会学=学会”,而“想学”比“会学”更为重要。不论是“教中心”、“学中心”,还是“去中心化”,如果仍然是被动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老师仍然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不关注学生,不关注学习规律,不关注生命状态,任何改革都很难真正落地。

  说在最后

  教学方式变革不仅是国家大政方针,更是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每一位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都应该践行教学组织方式的优化改革。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落脚点还是在教师。教学改革要充分给教师“赋权、赋利、赋能”,在新旧碰撞之间,要给教师充分的空间和保障。老师自己的专业发展了,效率提高了,幸福感收获感就来了!

  本次交流分享的话题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李祥坦:中国书生教育联盟执行秘书长,知名教育学者,著名教育管理专家。

  中国书生教育联盟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引领下,汇集国内外众多知名教育学者、专家、校长、管理者、办学人、设计师、以及一线工作者,通过教育联盟,连接更多的学校、基地、社区、家庭,分享各自在教育领域的最新洞见,在全球视野下,寻求适合中国、匹配末来的教育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朝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影响的现代教育挺进。联盟成员为业界精英,教育行业翘楚,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卓有建树者和影响者。旨在聚焦教育前沿问题,抓住教育趋势走向,碰撞智慧,促进交流,推动教育繁荣。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中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