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出鞘露锋芒。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十年时间,天津市武清区高村科技创新园,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赋能”,统筹高等级算力中心和数据应用综合发展,围绕“云、网、算、用、数”全力发展算力服务及云数据关联应用产业,深挖数据资源,发挥数据价值,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云平台与数据应用为主体的关联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在津门大地留下一串闪光足迹。截至目前,创新园已入驻数据产业关联企业240家,算力中心、数据中心项目9家,可容纳百万台高功率服务器。其中,以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算力中心、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为代表的多个算力中心的快速崛起,园区实现毫秒级的智能接入,铺就京津冀算力网络“高速路”,成为京津冀地区距离北京核心区最近、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专业智算产业聚集区,当之无愧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智算大脑”。
京津冀,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
大战略需要谋划大格局。2014年3月28日,园区正式奠基启动。十年来,武清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京津产业新城建设为统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创新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这十年,园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传统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革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创新园自建设伊始,便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和传统思维束缚,搭建融信息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要素运营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目前,园区已成功接入国家网络骨干节点、具备国际出口,实现高速网络直联、京津冀“亚毫秒延时”,引入的9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项目,高电机架总规模达10万架,可支撑算力能力10万P以上,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规模的数据基础设施组团之一。
这十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初见成效。瞄准京津头部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创新跨省市园区共建机制和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模式,建成集科技研发、中试、应用、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园区,聚集国际顶尖团队、创新主体和服务企业,形成多圈层协同联动创新布局,持续增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能力,加强智能算力建设,深度挖掘利用数据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引进以国家智慧铁路信息平台、健康医疗数据平台为代表的数据产业平台、应用、服务项目9个。目前国家智慧铁路信息平台部署运行包括12306、95306、运输调度管理、货运票据电子化、国际联运、智能化京张等在内的450余个核心及关键业务系统;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已汇聚天津全量医疗数据资源超50T、1200亿条、覆盖1800万人口,为天津“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已具雏形。
这十年,重点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清数科技园项目是园区打造的特色数字产业综合载体,依托园区云算网络基础,重点引进以数据为驱动、软件为基础的科技企业,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构建起“龙头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创新孵化”的特色软件产业生态。未来五年,将集聚5000名数字经济和软件从业者、100名行业领军人才,300家数字经济产业企业,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方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十年,绿色化发展主基调始终没变。按照“双碳”发展要求,园区不断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水平,与国网综合能源公司筹建绿色能源中心,探索市政冷源供给,并引入丹佛斯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确保能源供应绿色、高效。目前,数据中心综合单位能耗(PUE)低于1.3,实现了高密度、高能效、低碳绿色发展。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新的十年已经启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当下,高村科技创新园又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秉承“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乘“数”而上,向“新”而行,风劲帆悬正可期,重任千钧再奋蹄,园区未来可期,前景光明。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