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花丝镶嵌x舟山船木·施斌非遗创新叙事作品《大观自》亮相潮宏基臻宝博物馆

花丝镶嵌x舟山船木·施斌非遗创新叙事作品《大观自》亮相潮宏基臻宝博物馆
2024年05月22日 17:26

  潮宏基珠宝携手非遗花丝创研项目“花丝驻地计划”艺术家施斌共创新作《花丝大观自》,作品5月于潮宏基“臻宝博物馆”正式展出。

  施斌,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其作品多次获得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生于浙江舟山的他,对舟山船木有独特且深远的情怀,他的标志性创作“船木发声计划”项目于2015年启动,缘起对曾经主宰东海渔业几百年的大木船在新时代谢幕的人文思考。以船木为媒,赋形民族人文精神哲思,该项目的交互装置创作获2021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同年,施斌凭借在传统非遗文化复兴创作的理念和成果获得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此次臻宝博物馆特展,施斌也将舟山百年老船木与花丝工艺巧妙融合,让非遗真正融入当代艺术与生活,借助“臻宝盒”装置打造花丝沉浸式体验空间,共同建构一个原生与新生的活态场域。首次亮相的作品《花丝大观自》,被施斌形容为“可以听读的木上蜃景”,积蓄着他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对当下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想象,作品更吸纳了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所象征的“工不厌精”的精神传统。

(花丝创研项目“驻地计划”艺术家施斌新作《花丝大观自》)(花丝创研项目“驻地计划”艺术家施斌新作《花丝大观自》)

  “读”的是花丝小景,施斌巧妙利用花丝镶嵌工艺中的边角料,加以素丝编织后镶嵌于船木当中;“听”的是电子音乐、敲金挫银的声响与舟山海岛的自然声。此作品极致运用现代感应器,借助地面设计出具有极强音场效果的音路,让人瞬时步入近乎ASMR的“声景”,进而让听者产生属于自己的精神新意象。

(《花丝大观自》创作过程)
(《花丝大观自》创作过程)(《花丝大观自》创作过程)

  曾经木船是载人之舟,如今,更像是它乘坐艺术家的扁舟;它来自东南亚,去过舟山,停留上海,再来到汕头,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当代生活。《花丝大观自》的创作,结合了山海经异兽为灵感与花丝创新表述,将非遗花丝八大技法以独特的载体形态呈现于船木之上,让参观者多角度地感受用非遗花丝在舟山船木之上叙事的文化创新魅力。

  聆听时代人文回声

  一棵来着缅甸的龙脑香木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唯有走近细看,方能观察到它被时光雕琢的痕迹。聆听木的低语,它说,自己来自一颗百年参天古木,远渡重洋辗转至我国东海;20世纪80年代,它被打造成近30米长的大船,于舟山一带扎根,成为渔业之依靠,伴随世代的靠海而生的舟山人抵御凶险海浪、炎炎日照、瓢泼风雨……它与它造就的木船,成就了人们驰骋海洋的传奇,它有数不尽的故事想与人分享。然而,新材料不断涌现与工业技术的飞升,木船却逐渐走向黯淡,它们逐渐被遗落在岛上,遭拆解散落于山脚。时至今日,木已不再用于造船,它在功能上完完全全地被铁甲船代替。

  2016年,拥有20年工业设计背景的艺术家、设计师施斌在他的家乡舟山的一座岛屿上,见证了这个时代的最后一批木船完成它们谢幕的航海之旅。施斌感受到无比震动,他回忆道:“顽石善化、古木有灵,透过那些伤痕、沟壑、孔洞,船木独有的沧桑与粗犷像是时间与自然之力的宣告,像是历经一世、参透风雨的长者最后的豁达。”作为艺术家、人文学者,施斌将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倾注在船木之上,让船木作为设计的载体,带着自然的回响,向世人述说深远绵长的人文故事。这些带着民族人文艺术光辉的船木作品,成为国内外知名艺术展的常客,其独特的文化力量震撼了国内外众多观众。本次臻宝博物馆个人特展,施斌特意将这些船木作品带到汕头,让这些曾经远渡南洋的船木,从江浙一带再次沿海南下,让滨海之城的观众得以聆听这场世纪性的海上回响。

  (施斌x臻宝博物馆特展 展厅)

  从创作之初,施斌就一直尝试着用创作在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情景之间建立新的纽带,在他眼中,每一块老木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将这些“朽木”带去自己在上海的工作室,在2015年启动了“船木发声计划”,以此寄予自己对曾经主宰东海渔业几百年的大木船在新时代谢幕的人文思考。

(特展作品)
(特展作品)(特展作品)

  施斌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他在做商业设计时的人文反思,过度追求高效和快捷也许会让人陷入精神的空虚和迷失。在文化传承、发声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人文反思几乎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不可绕过的谜面。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本心,让民族人文精神持续滋养时代?“创新传承”,成为解题的关键。前序时代中对于设计与造物的定义和想象也不再适用,施斌在内的很多创作者都在重新思考并探索当代世界的变化,探索这些“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再将自己的思考反馈于创作中去。

(特展作品)(特展作品)

  “木也好,花丝镶嵌也好,当非遗融入到时代的思想和智慧中去,方能始终前行。”施斌用花丝进行融合创作的时候,谈到其难点在于如何解构花丝传统工艺,如何解构传统,用当代的手法创作出新的东西。而这样的思考,将会源源不断地催生更多具有创造力的非遗创新佳作,让非遗与民族文化不失声于时代。

  施斌 · 艺术家portfolio

  生于1981年,中国设计师/艺术家施斌将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情景新的连结关系,游走于“得意而忘形”感性生活方式设计,创作出当代“新长物”,构建东方新精神美学。

  施斌的作品先后被朵云轩、香奈儿艺术基金等邀请展览,先后展览于朵云轩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梧桐美术馆、白云美术馆、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中国设计大展、上海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艺术机构、设计展,相关作品曾获德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年度最高奖、红点至尊奖、IF设计奖等。

  施斌拥有近20年的工业设计背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让他养成了洞察生活情境的惯,他解构人与物的关系,再用现代设计手段重新塑造有新意的人物间系,乃至暧昧意味的人物间系。他的标志性创作“船木发声计划”于2015年启动,缘起对曾经主宰东海渔业几百年的大木船在新时代谢幕的人文思考。历经9年,作品也经历了东船西竹、闻音有香、一个人的蜃景三个阶段。初期创作将粗粝的船木融合精细的西蜀丝竹绢,以拟人的姿态让曾经劈风斩浪的船木转身成现代诗性生活里的音乐载体;闻音有香阶段注重船木的内观,闻音有木香,在与木进行音乐的互动中,发掘船木自身的美;第三阶段则是打造新“长物”,塑造现代人的精神外延。它灵感自山海经里的海上造梦怪“蜃”,它能造海上蜃楼虚境。这阶段的作品进一步用到现代感应器,借助地面设计了具有极强音场效果的音路,让人瞬时进入近乎ASMR的“声景”,进而在听者产生他的精神新意象。这种新长物和文人操古琴、观盆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