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产业创新升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关键动力。5月23日,正值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之际,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产业创新升级的内涵与实践,华为联合各方共同举办了2024华为产业数智创新生态大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创新升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参会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续合元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向产业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是“引擎”,数据是“石油”,数字技术与数据相互借力,驱动产业这辆车创新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数据传感、数据治理和数据互操作三大环节,推动产业链全场景的数据融合应用,进一步构建数据标准化环境,完善数据基础服务设施,打造充满活力的数据融合应用生态,加速产业创新发展。
四大产业创新愿景下,数据与数字技术成关键驱动力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产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智能化作为这一革命的核心,正引领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产业正步入一个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阶段,带来了创新协同、数字助人、智能极简、高效低碳等四大愿景。这些愿景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也重新定义了产业的未来,共同勾勒出了当代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谈及驱动产业数字化的方式,续合元认为,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数据和数字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石油”,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而数字技术,如高级算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则被视为开采和加工数据的“引擎”。它们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力和决策力,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构建数据融合框架体系,拓展数据融合应用路径
数据融合应用作为连接不同数据源、整合数据资源的关键技术,对于加速产业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不同来源和格式的数据,这种融合应用的方式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这种整合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可用性和价值,还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为了推进数据融合应用,构建一个健全的实施框架至关重要。对此,续合元也做出了详细阐述。“数据融合应用需要通过数据传感、数据治理和数据互操作三大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中,数据传感是获取数据的基础,数据治理是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关键,而数据互操作则是实现数据共享和流通的前提。三个环节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数据融合应用的坚实基础。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数据融合应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在实施路径上,推进数据融合应用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首先,要强化数据传感技术,这是确保数据质量和精确性的关键一步。通过部署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实时收集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必须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在数据驱动的产业环境中,数据治理是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的核心环节。一个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需要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政策、合规性管理以及数据伦理等方面。通过制定清晰的数据治理政策和流程,可以确保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妥善管理,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数据互操作性是实现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无缝数据交换的关键。据续合元介绍,早在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等30多家单位就联合发起并成立了“信息模型伙伴计划”,开始面向产业数智创新,建设工业数据融合应用产业生态,推动智能传感、数据治理、信息模型等技术联合研制、标准统一研制、开放共享及融合创新应用,全面助力工业数字化发展,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机遇与挑战并存,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融合良性发展
尽管数据融合应用已经在产业创新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仍需面对一系列挑战。例如,数据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数据质量也是制约数据融合应用的关键因素;安全方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不容忽视,如何确保数据在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对此,续合元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面对数据挑战,需构建数据传感、数据治理和数据互操作三大能力,以打造重点领域、重要环节数据流通需求为牵引推进标准研制;其次,要持续鼓励智能传感、数据治理、数据互操作等基础标准研制,以打造重点领域、重要环节数据流通需求为牵引推进标准研制;另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推进数据融合应用的关键,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创新中心等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研发具备公共服务能力的产品;最后,要坚持不懈打造数据融合应用生态,通过加强标准互认、信息模型共享产业生态建设等方式,持续推动数据互操作,优化算力布局,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
数据融合应用正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和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强大引擎。未来,随着数据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深入,数据融合还将持续催生新兴产业,激发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构建更加开放、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加速产业智能化创新发展。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