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讯飞医疗携系列智能助听产品首次亮相北京听力学大会

讯飞医疗携系列智能助听产品首次亮相北京听力学大会
2024年05月27日 10:17

  5月25日—26日,由北京听力协会主办的“2024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讯飞医疗携讯飞智能助听器系列产品及讯飞星火大模型V3.5首次亮相大会,吸引现场参观人群围观体验。

  在大会第一分论坛现场,讯飞医疗智能硬件总经理崔荣涛受邀作《智能AI技术在听力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主题演讲,分享了讯飞智能助听器在AI技术应用、降噪算法、字幕助听等方面的探索与发现。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推进助听创新解决方案与服务升级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2.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人占到总人口的5.17%,但助听器的佩戴率不足5%。中国拥有庞大的听力障碍患者群体,然而助听器行业的发展速度却未能与之匹配,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助听刚需群体的需求。

  “噪音问题,是我们所有行业从业者第一个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崔荣涛认为,消费级音频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入局是助听市场的一次技术机遇。在DSP算力加持下,能够有效解决针对AI技术的专用神经网络方案算力功耗成倍提升的问题,为AI 技术应用实现深度降噪、语音增强、环境学习、啸叫抑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降噪,我们还可以为听损人群做什么?“通过语音转文字,可以极大提升听障人士在多场景下与人沟通的理解力,交流也更为顺畅。”

  崔荣涛现场分享了一位同时使用讯飞智能录音笔和助听器的用户故事,作为佩戴助听器后依然交流吃力的极重度听障人士,其将录音笔捆绑在手腕上,通过录音笔的录音转文字功能与周围的同事交流、协同工作。“我们今年把字幕功能做到了产品的充电盒上,希望通过字幕助听的形式帮助更多听障人士实现无障碍沟通。”

  助听器验配是佩戴助听器的关键步骤,“星火智能验配师线上24小时在线,但仅只能解决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用户在验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当遇到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将提供已经覆盖全国4118个省市区及乡镇(街道办)网点的免费上门验配服务作为保障,最后我们还与惠耳听力、博音听力等进行合作,提供线下医师验配服务。”崔荣涛介绍,讯飞医疗搭建了三层服务体系,通过人机耦合的模式来为用户提供优质、无忧的产品服务。

  演讲最后,崔荣涛分享了讯飞医疗大模型当前的技术进展与应用情况,他表示,讯飞医疗大模型将助力包括助听器在内的泛穿戴产品,成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助手。

  星火智能验配师上岗

  AI助听科技零距离体验

  “验配需要有人指导吗?”

  “普通话说不标准也能被识别吗?”

  “可以智能降噪吗?”

  “六一八有活动吗?”

  在讯飞智能助听器展示区,观众围着多款讯飞智能助听器产品向工作人员发问,成为展区热闹的“打卡点”之一。

  展会现场还设置有星火大模型体验区和讯飞语音转写体验区,其中讯飞星火V3.5是科大讯飞今年1月30日发布的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训练的全民开放大模型,在数学、语言理解、语音交互能力超GPT-4 Turbo。

  讯飞智能耳背式助听器是讯飞医疗今年4月刚推出的最新款助听器产品,智能64通道、32个可调频点,满档增益高达70分贝,满足极重度听损人群的需求。在AIScene2.0自适应场景识别系统加持下,支持多种降噪模式自动切换、随时随地动态降噪,无需手动切换,在不同环境中能够有效抑制风噪、啸叫噪音、瞬态噪声信号,让声音更加立体、清晰。

  展会现场,即将上市的讯飞智能耳背式助听器PRO惊喜亮相,搭载深海级降噪系统、“多模态字幕助听”等功能,它可以实时进行语音文字转写,真正做到了让“声音被看见”,给予听损人群高效助听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讯飞星火大模型技术加持之下,耳背式助听器上线了星火智能验配师功能,智能验配师能够“手把手”线上指导用户进行听力验配,通过用户自然语言多轮对话,星火智能验配师可以收集更精细的听力问题,智能优化助听器的音质以及降噪参数,无需手动调节、变更参数,即可获得更真实、更清晰的声音。

  首次参会,讯飞医疗从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中给出了科技助听的新解法,为听力受损者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助听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更好地听见声音,实现沟通无障碍。同时,也展现了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助听刚需人群提供更优质便捷的产品服务,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