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SuperDrive革新智驾,地平线谱写城区NOA的优雅篇章

SuperDrive革新智驾,地平线谱写城区NOA的优雅篇章
2024年05月27日 11:01

  “新能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是在2024地平线智驾科技产品发布会上,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先生的一句洞察之言,对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趋势的高度概括。

  早在2023年,我们就见证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内一个显著趋势的兴起: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了消费者购车决策时的一大热点,其关注度急剧攀升,彰显出市场对于车辆智能化水平的深切期望。这一趋势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正稳步迈向以高阶智能驾驶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

  展望2024年,业界的焦点将聚集于高阶智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落地,从北京车展上可见,几乎每款新车都会提及智驾功能,华为、小鹏、地平线等企业在此期间均发布了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在汽车战场掀起智能驾驶的军备竞赛,这也预示着一个智驾普及的新纪元即将到来。

  高阶智驾发展蓝图“三步走”,城区NOA尚未达“可用”状态

  目前,NOA已成为高价位车辆标配,标志着智能化驾驶领域的一大进步。尽管如此,城区NOA的应用仍处起步阶段,自2023年初多家车企推出市售产品后,用户体验反馈揭示了几个关键问题:系统频繁依赖人工接管,用户支付意愿低下,以及功能连贯性不足。当前NOA技术普及正对应新技术生命周期的萌芽期,仅少数早期采用者愿意尝试。

  国内智驾科技供应商的头号玩家地平线认为,面向用户需求,智驾系统将经历从可用、好用到爱用的三个发展阶段。所以推动城区NOA普及也需经历三阶段转型:首先,提高渗透率至临界点,确保技术由“尝鲜品”转变为用户认可的实用工具。这意味着城区道路的自动驾驶能力需显著增强,接管频率大幅降低。其次,实现城区NOA的大规模生产,优化系统性能至用户安心托管驾驶的程度,并构建起付费意愿。最后,技术需进一步成熟并降低成本,进入主流市场,使城区NOA不仅“可用”、“好用”,更要让用户“爱用”。

  “可用”阶段确保基础安全,减少事故风险;“好用”则强调在特定情境下提供有效帮助,给予用户心理安全感,操作流畅无突兀;最终“爱用”阶段,系统将高度定制化,与个人习惯无缝对接,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保持经济可承受性,如同智能手机般普及,悄然融入每个人的日常出行。这一进程虽挑战重重,却是高阶智驾通往广泛应用的必经之路。

  面向用户需求的智驾系统发展趋势

  所以地平线认为,目前城区NOA,甚至还没达到用户眼中“可用”的标准。一个“可用”的系统,必须要依托大规模量产,通过实践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而大规模的生产验证环节不可或缺地需要软件与硬件的紧密配合。这勾勒出行业发展的清晰路径:智能驾驶技术的逐步推广,实质上是对融合软硬件系统综合能力的一场全面测试。它不仅苛求在先进软件算法上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衡量着软件与硬件协同作业下的高效量产能力。

  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优雅征服城区NOA

  那么,城区NOA如何迈向“可用”,乃至“好用”、“爱用”?地平线凭借对软硬结合全栈技术理念的前瞻预判和深厚积累,给出了一套全新的解题方案——征程6系列+SuperDrive。

  4月24日,地平线发布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以及Horizon 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全面开启智能驾驶的范式级创新,加速智驾平权时代的到来。

  而作为发布会的压轴之作, SuperDrive官方定义为“全场景”高阶智驾解决方案,也就是在功能上覆盖高速NOA、城市NOA以及自主泊车等主流智驾场景,官方口号是“优雅不怂,日常好用”。用“优雅”来界定智能驾驶体验,这在业内是首例。而为了让智驾系统展现出“优雅”的境界,关键在于技术上更类人,系统能像人一样看得懂世界,又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交通行为;体验上更拟人,像人类老司机一样在任何城区场景下都能做到从容笃定,在复杂的交通系统中既能保障任何场景都可用,又能兼顾丝滑流畅。

  从发布会演示的视频来看,SuperDrive主要是面向城区开放道路,提供高阶的智能驾驶领航功能,可以实现复杂的路口交互、拥堵换道、拥堵汇流、礼让VRU(VRU vulnerable road user 弱势交通参与者,例如行人、骑行人)等城市典型场景能力,甚至城市环岛也可以丝滑顺畅通行。

  SuperDrive复杂场景体验突破

  在环岛驶入驶出时,SuperDrive甚至完成了几个令人惊艳的动作:不受违停车辆和绿化带限制,灵活绕行维持高效通行;进环岛时避让低速两轮车,确保安全;环岛内妥善避让路中行人,证明其高效与安全兼备的驾驶能力。过去的智能驾驶系统依赖“白名单”进行物体识别,能够独立辨认车辆和行人,但面对“人车并存”的复合场景时,却暴露出识别盲区,这一缺陷不幸引发了多起引人注目的事故。而SuperDrive在这个场景下的表现,说明地平线已经突破了过去以规则驱动为主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而面对变道场景,这一直接区分智驾水平高下的试金石,SuperDrive的表现也相当优异。当旁车道空间不足,多数系统会放弃变道或减速等待,SuperDrive能根据前方空间条件主动加速,创造变道机会;以及在密集的车流中,对于转瞬即逝的变道空间,SuperDrive抓住机会干净果断完成变道;其他诸如向快车道变道、汇出汇入变道等等SuperDrive也是手拿把掐。

  在用户层面,变道场景是智驾“可用”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当前市面上标榜为“高阶”的智驾系统,在实际量产应用中,其变道规划与执行大多并未采用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而是遵循预设的手动编程规则,表现为以极其保守的速度和异常平滑的角度进行变道操作,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技术不够类人,很难在复杂交通流下与多个不同交通参与者协同。

  那么SuperDrive是如何做到技术类人,体验拟人的呢?两个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端到端感知架构,以及数据驱动的交互式博弈算法。

  端到端感知架构体现在SuperDrive将动态、静态、OCC(Occupancy占用网络)三网合一,统一在一个Transformer架构下,不需要对感知数据进行抽象和逐级传递,“所见即所得”:实现感知端到端同时,又保证了每个子网络的可解释性,有效解决感知架构时延高、规则多、负载重的问题。

  数据驱动的交互博弈算法,这一算法也是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端到端深度学习算法,简单来说,它的基础是一个概率模型,所要求解的问题是某种事件出现的概率,代入到智驾的场景中,这些“概率”可能就是对象来车轨迹、前车变道意图、变道时多个目标的运动轨迹等等。而蒙特卡洛树搜索则利用“模拟实验”的策略,估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该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再通过地平线长达10000小时的高质量驾驶数据来训练,让算法最大程度理解效仿人类老司机的驾驶方法。

  在顶级软件算法技术的基础上,SuperDrive“拟人化”体验也离不开顶级硬件的支持——征程6P,专为新一代城区高阶智能驾驶而生的车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产品中的一员。征程6系列是地平线最新发布,针对全阶智能驾驶量产需求给出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一共有六个版本,包括征程6B、征程6L、征程6E、征程6M、征程6H、征程6P,从一体机到域控,从主动安全到全场景智驾,可全方位覆盖智能驾驶全阶应用。其中,征程6B聚焦主动安全一体机方案;征程6E聚焦高速NOA;征程6M聚焦中阶智驾市场,提供普惠城区性价比方案;征程6P则是面向高阶城区智驾市场,单颗征程6P即可支持感知、规划决策、控制、座舱感知等全栈计算任务,同时,高集成度令开发难度进一步降低。

  SuperDrive搭配征程6P打造出最佳的软硬结合高阶智驾系统,就是地平线软硬全栈技术能力的最高“样板间”,能让好用的城区NOA方案加速规模化量产落地,实现人人可及。面向车企与产业链伙伴,地平线希望通过SuperDrive提供高阶智驾样板间,通过全栈技术能力的灵活开放,支持提高研发与交付效率,加速产业迈向高阶智驾终局。在发布会上,地平线宣布和均联智行、零束科技达成合作,打造量产级的SuperDrive域控制器方案。

  以终为始、厚积薄发,地平线以软硬结合加速高阶应用突破

  SuperDrive和征程6系列的发布,充分展示了地平线已拥有顶级的软硬结合全栈技术能力,取得通往智驾决赛圈的门票,站稳智驾科技供应商第一梯。而事实上,地平线对于软硬结合的坚持是一以贯之的。

  就拿端到端技术来说,早在2016年,地平线便提出了自动驾驶端到端的演进理念,并在在2022年提出自动驾驶感知端到端算法Sparse4D。2023年,由地平线学者一作的业界首个公开发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UniAD,获得CVPR 2023最佳论文。

  而要实现端到端也并不容易,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目前面临三大挑战:算法优化、算力提升和数据多样性。算力方面,需构建能承载庞大端到端自动驾驶网络的高性能平台;数据上,需积累大量、全面多样的样本,涵盖用户日常几乎所有场景;算法创新则着重于发展可解释、易操控的端到端系统。

  这些都需要硬件端的计算平台来提供强力支撑。地平线给出的答案是BPU智能计算架构。专为大参数Transformer而生的新一代智能计算架构BPU纳什,能够以高度的软硬协同打造业界领先的计算效率,加速端到端和交互博弈算法的应用普及。

  从成立之初便前瞻洞见软硬结合的技术路径,为期八年一直坚持战略深耕,有着丰富的量产经验的成果,地平线可以说得上是智驾行业中软硬结合技术路径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相信随着SuperDrive+征程6系列的推出,地平线定将加速破局高阶智驾发展难题,打开通往行业终局的大门,为每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自由与安全体验。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