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渝见中国独角兽,共绘重庆产业发展新蓝图

渝见中国独角兽,共绘重庆产业发展新蓝图
2024年06月06日 16:24

  2024年6月4日至5日,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长城战略咨询、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独角兽企业合作洽谈活动分别在上海和深圳举行。

  活动期间,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以及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涪陵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中区、江北区经信部门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渝富集团、长城战略咨询等机构组成近30余人的代表团,在短短2天内分别访问了上海和深圳两地多家独角兽企业,并与30余家长三角、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代表分别进行座谈,进行深入对接和交流,共同探讨合作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在两地举办的独角兽企业合作交流会上,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以及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涪陵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中区、江北区相关部门分别向来自长三角和大湾区的30余家的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进行了自我推介,展示了各区县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

  重庆市: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重庆,不仅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更是国家中心城市,承载着成渝地区双创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2023年,为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重庆发布《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构建“四梁八柱”,推动全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第一个“3”指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其中: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体系庞大,拥有20家整车企业、超10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023年汽车出口额增长51.9%,产值6238.8亿元,产量231.8万辆、位居全国第二,新能源车产量50万辆、渗透率达21.6%。下一步将推动重点整车企业加快整车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本地传统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积极推动电走廊、氢走廊建设,加快完善充换电、车路协同等设施体系,提升应用便利水平。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包括笔电、手机、功率半导体、新型显示等制造基地。2023年产值7164.6亿元,PC产量达全球43.5%、连续十年位列全球第一,智能手机产量全国第四,功率半导体产量进入全国前三。下一步将加快6条晶圆制造线项目建设,加快MLED显示器件论证步伐,持续布局柔性显示产能,促进光伏组件、储能电池、传感器、PCB、被动元器件等领域加快集聚发展;培育服务器、服务机器人、先进视听、智能安防等新兴产品,推进算力产业链国家备份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先进材料包括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化工工业三大板块。重庆已成功创建新型铝材料、镁合金等6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乙二酸产量世界第一,氨纶产能世界第二。2023年产值6414.9亿元。下一步,重庆将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材料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重庆布局关键材料战略性项目,提升先进材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水平。

  第二个“3”指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等三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3大支柱产业集群持续向好,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产值2747.6亿元、增长2.1%;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1879.6亿元、增长3.2%,;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0亿元、增长18.9%。

  “6”指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六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产值在680-1700亿元之间,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备实现较快增长。

  “18”是指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十八个“新星”产业集群。其中,12个高成长性细分产业集群增加值正增长面91.7%,6个未来产业继续在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集聚发展。

  “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意在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重庆正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落实结构性减税和阶段性降费、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及智能化改造等等措施,通过土地、金融、能源、人才等要素支持,以及更好的企业服务,去努力达成目标。

  两江新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战略平台。自2010年成立以来,国家赋予了两江新区多项国家的试点试验,包括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中国(重庆)自贸区核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等一系列试点。当前,两江新区面临着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

  两江新区是重庆产业基础最雄厚、开放功能最完善、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以不到全市1.5%的面积贡献了全市约15%的经济总量,2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30%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数字经济增加值,40%的服务贸易额,50%的世界500强企业,60%的汽车产量,70%的跨境电商交易量。

  在产业方面,两江新区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两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了长安、赛力斯、长安福特等9家整车企业,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以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已形成240万辆整车产能。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三大方向,已初步形成以京东方为龙头的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紫光展锐、奥特斯、万国半导体、超硅半导体等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在创新方面,两江新区是重庆创新资源聚集度最高的区域,具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截至目前,两江新区直管区R&D投入强度达到5.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3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达5650家,数字经济企业近万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总量突破500个。同时,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已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等50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院士团队25个、创新人才5000余人,建成创新空间100万方,正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

  2023年,两江新区提出构建“33511”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即做大做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一代互联网及软件信息业3大主导产业;升级打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3个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显示、半导体、卫星互联网、生物医药、生产性服务业5个特色优势产业;瞄准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提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web3、AI及机器人等11个高成长细分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星”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构建“十百千万”企业集群,培育“百千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核心承载区。

  涪陵区:产业强区 创新高地

  涪陵区在重庆地理版图上处于几何中心位置,素有“渝东门户”和“千里乌江一城”之美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支点、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发展轴重要节点、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

  涪陵区具有悠久的工业文化,90年代末,涪陵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一碟菜、一盒药、一瓶水、一包烟、一袋肥、一块砖、一匹布、一锭铝、一个件”等“九个一”名扬海外,被新华社盛誉为“涪陵现象”。

  新时代,涪陵区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3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4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数字文创、高端纺织、软件信息服务9个“新星”产业集群。

  涪陵现有涪陵高新区(综保区)、白涛工业园区,凭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电、水、气、蒸汽等生产要素富足的价格优势,成为产业合作的“福地”,投资共赢有“福运”、有“福气”、有“福利”,更有“服(涪)到位、零(陵)距离”的服务。

  渝中区——世界的重庆客厅

  作为重庆行政中心,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它是百年开放窗口、千年历史母城,相继荣获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叠加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等发展红利。

  2024年,渝中区将升级“11241”现代产业体系,第一个“1”即提级发展现代金融业,第二个“1”即提速发展现代商贸业,“2”即提质发展千亿级文旅文创产业和千亿级软件信息产业,“4”即提能发展健康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4个百亿级规模产业,第三个“1”即探索培育“楼宇工业”。

  通过“11241”,渝中区将通过提升产业能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高地,助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江北区——营商环境“最优区”、企业发展“首选地”

  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的江北区,作为重庆主城的核心区域,正致力于成为营商环境“最优区”和企业发展的“首选地”。

  在科技创新领域,江北区依托港城、鱼复两大智慧工业园区,成功构建了“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型产业结构。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破1500亿,增加值增长11%,连续16个月领跑中心城区;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增长13.8%,家电产值占据全市超三成份额,每两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江北造”。为激发创新活力,江北区不仅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构建顺畅高效的“研发+转化+投资”体系,还通过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了产业经济的全面“刷新”,已建成多个国家级和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成为智能制造的标杆区域。

  同时,江北区还肩负着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的双重使命。在消费中心建设上,江北区积极推动传统消费向数字化转型,并发展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如汽车数据交易和数字资产平台等。在金融中心打造上,江北区瞄准科技金融,成立西南地区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引导国资参与科技创新投资,超低温液化装备、激光设备、半导体硅部件、泰豪军工无人车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落户江北。

  江北区始终将企业和项目放在首位,通过推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和举措,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023年以来,营商环境测评蝉联全市第一,成为中心城区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并荣获国务院商事制度改革的激励表彰。

  九龙坡区:中国铝加工之都

  九龙坡区位于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有色金属材料、摩托车及零部件),是重庆主城西进“桥头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通道”“主战场”。

  作为全市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市场主体总量超28万户,居全市第一。九龙坡产业基础深厚,形成以材料、汽摩、装备、电子为四大主导,氢能、软信为两大特色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构建起“上游电解铝—中端铝型材供应—下游精深加工—末端回收再生应用”的闭环式生产链,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国家铝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火炬计划铝及铝合金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西部(重庆)科学城片区被誉为“中国铝加工之都”。

  九龙坡产品应用广泛,产品在交通运输和高端制造用铝合金型材和部件,在船舶及海工、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九龙坡应用场景丰富,拥有大规模设备更新、智能制造成熟度提升(机器换人)等众多应用场景。九龙坡创新能力领先,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优质创新平台,有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国家级1家。

  目前,九龙坡正乘全市“33618”东风,举全区之力打造“248X”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先进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等。

  巴南区:工业强区、科技强区

  巴南区是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幅员面积约占中心城区的1/3。巴南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41个工业门类中的31个,是全市20个工业大区之一。拥有全国首个工信部“企业硬科技培育基地”,也是重庆首批低空经济先行区。龙头企业宗申航发生产的航空活塞发动机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巴南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上市工业企业数量全市第一,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数量全市第一,工业设计创新活力指数全市第一,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成效全市第一,先进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巴南坚持科技强区战略。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科技型企业总量居全市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国首个工信部“企业硬科技培育基地”落户巴南。

  巴南着力构建“1246”先进制造业集群。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33618”总体部署,结合巴南区发展实际聚力打造“1246”(“1”是生物医药,“2”是新型显示、汽车摩托车,“4”是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轻纺、智能家居、食品与农产品加工,“6”是软件信息化、光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农机装备、氢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科学之城,创新高地

  重庆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高新区之一。2020年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关于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以重庆高新区为战略平台,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字号”名片,是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连续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重庆第1,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40%。

  以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发挥重庆大学等28所高校科创“主引擎”作用,拥有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34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1个,国家级人才330余名,“高集成三轴硅光陀螺”等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战略,紧扣新型工业化和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打造新型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等3个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2个特色优势产业,空天信息等3个未来产业,汽车电子等8个高成长性细分产业,总体构建“3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已初步形成2000亿级新型智能终端、200亿级软件信息、200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100亿级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平台”、现代化新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际化大都市高品质生活的“新样板”、新时代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新支撑”。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