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专家解读基础通用分体系

《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专家解读基础通用分体系
2024年07月19日 10:48

  近年来,我国服务型制造加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亟需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技术基础。2024年5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标志着服务型制造标准化工作进入全新的加速推进阶段。

  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由基础通用、核心要素、业务类型、融合业态应用等四个分体系组成。其中,服务型制造基础通用标准分体系,是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统一服务型制造相关概念,规范服务型制造通用性技术和要求,包括术语定义、管理、统计评价等3个部分,为服务型制造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参考依据。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下,服务型制造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服务型制造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快速发展政策体系和产业基础已基本形成。但是,在术语定义、管理要求与统计评价等基础通用规范方面还未形成普遍的行业共识,行业企业在服务型制造战略规划、流程构建、管理方案设计、绩效评估等环节面临方向不明、概念混淆、分类混乱等问题。同时,基础通用标准分体系在整个标准体系中扮演着奠基性作用,是其他体系标准编制和实施的基础性参考依据,是否深刻把握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核心特征、是否长远洞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是否广泛借鉴多领域多行业的先进实践结果、是否充分考虑其在整个标准体系中的核心基础作用及与其他分体系的衔接作用,是在该分体系标准编制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要点。

  基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经验,围绕服务型制造术语定义、管理要求与统计评价等方面,就其现存的问题、标准的作用及编制的建议带来一些解读,供领域内外的专家学者、行业实践者和政府管理者参考。

  一、夯实服务型制造术语定义标准的基石作用

  服务型制造术语定义标准制定的挑战从20世纪末,服务型制造概念提出到产业实践的发展壮大,迄今已有20余年,服务型制造的内涵、要素、特征在快速发展变化,存在着大量专业名词描述不统一、术语体系不完整、分类不规范等问题,部分行业实践仍采用传统产品主导的制造术语用于定义服务型制造的关键要素,尚未准确把握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特征,未能科学准确地引导制造企业嵌入服务要素的商业思维及生产模式的升级转变。

  此外,服务型制造具有典型的跨学科、跨行业、跨产业等特点,单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单一行业的应用实践或单一产业的发展情况,难以覆盖服务型制造术语体系的所有基础要素,需要从多学科理论基础、多行业共性特征、多产业融合形态等提炼服务型制造的基础术语体系,使之更具有系统性、普适性和通用性。

  因此,有必要在深刻把握服务型制造内涵与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前沿研究和多行业实践成果,围绕服务型制造共性基础概念、价值创造过程、商业模式、绩效评估、支撑体系等重要方面,进行更系统的术语体系整理和清晰定义,对产业融合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支撑作用。

  服务型制造术语定义标准的内涵及作用服务型制造术语定义标准的核心内涵在于统一和规范化。通过对服务型制造相关术语的明确定义,确保各行业人士在使用这些术语时能够有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减少歧义和误解。这种统一性和规范性对于服务型制造的行业实践和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化的术语定义有助于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更好地开展业务协作和服务交付。通过制定术语定义标准,可以确保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在业务合作中能够使用统一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次,标准化的术语可以减少歧义,提高各行业人士交际的准确性,达到在制造业及服务业领域中信息交流畅通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海外文献翻译的质量和能力,减少翻译的费用,即可以重复使用服务型制造术语的信息单位。

  并且,标准化的服务型制造术语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简化服务化转型的术语管理工作,如无需花费时间完成核心术语的识别,减少术语条目的组织及划分、企业术语表和术语库的审定和维护的工作量等。最后,术语标准能促进服务型制造术语知识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提高实施术语在国际、国家、各行业及团体的标准化和术语规划的工作速度等。

  此外,术语定义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推动服务型制造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在理论研究中,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保证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术语定义标准,可以确保研究型文献中的术语使用具有统一的含义和解释,从而提高研究的可比性和可复制性。

  二、强化服务型制造管理标准的保障作用

  服务型制造管理标准制定的挑战正如《指南》中提到的,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对产品功能需求和体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从产品主导思维向客户主导思维转变,对企业战略决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评价核算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优化和改变。同时,显著区别于传统生产型制造的一次性交付过程,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涉及产品服务组合方案的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交付、共同评价等长效持续的价值共创全过程。这为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和丰富的价值创造机会,同时也使得客户管理与风险管理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但是,部分行业实践仍采用传统生产型制造管理策略与方式,未能适应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环境下的管理新要求。

  服务型制造高水平发展在于如何高效、有序地管理整个产品服务组合的全生命周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型制造管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深刻把握服务型制造价值共创机理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最佳实践案例中企业与客户的高效协作机制,提供指导产品服务组合全生命周期中企业与客户的交互行为指导,以保证产品服务组合的高效实施,实现供需双方利益最大化。

  服务型制造管理标准的内涵及作用服务型制造管理标准,顾名思义,是一套用于规范服务型制造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及核心要素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规范的体系。它涵盖了客户管理和安全风险管理两大核心领域。

  客户管理标准主要聚焦于客户在产品服务组合全生命周期中的参与行为。随着客户参与价值共创过程的深入以及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客户参与成为服务型制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户管理标准旨在规范客户的参与行为,确保客户能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产品服务的设计、生产、交付等各个环节中。这包括客户参与行为分类、客户参与流程指南、客户体验管理等内容。通过客户管理标准,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和感知价值,实现供需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客户管理标准明确客户在产品服务组合全生命周期中的参与行为分类,提供客户参与流程指南,使得客户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产品服务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客户的参与度,还能通过优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

  通过规范客户参与流程,企业能够更好地组织内部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客户管理标准还强调了客户体验管理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关注客户在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提升客户体验。

  客户管理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利益最大化。通过规范客户参与行为和优化服务流程,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客户也能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产品服务体验,实现供需双方的共赢。

  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则关注于产品服务组合在设计、测试、交付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服务型制造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工程建设、服务设施、服务行为、服务数据等多个方面,这些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旨在通过识别、评价和控制这些潜在风险,确保产品服务组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风险管理标准通过明确工程建设安全、服务设施安全、服务行为安全、服务数据安全、知识共享安全和资产处置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帮助企业全面识别、评价和控制潜在风险。这有助于降低风险损失,保障企业的运营安全和稳健发展。

  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强调了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考虑,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这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服务型制造统计评价标准的诊断提升作用

  服务型制造统计评价标准的挑战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其统计评价标准的制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构建和完善这一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指南》指出统计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企业和区域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情况,包括企业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企业服务型制造投入产出测算、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区域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等4个部分。

  首先,制定企业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标准,首要挑战在于如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服务型制造的成熟度等级。这要求评价标准既要涵盖企业的战略组织、能力体系建设,又要体现其发展成效。在战略组织方面,评价标准需要考察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服务型制造战略,以及是否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在能力体系建设方面,评价标准需要评估企业在服务创新、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发展成效方面,评价标准则需要关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客户满意度等指标。

  其次,制定企业服务型制造投入产出测算标准的挑战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服务投入和服务附加值。由于服务型制造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其服务投入和服务附加值往往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在制定测算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服务型制造的特点和规律,采用合理的计量方法和指标体系。

  同时,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标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来评估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要求评价标准既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在经济效益方面,评价标准需要评估企业的服务盈利能力、服务体验等指标;在社会责任方面,评价标准需要考察企业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在促进产业融合、示范引领等方面的表现;在环境保护方面,评价标准则需要关注企业的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成果。

  区域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标准需要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整体水平。这要求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地区的制造基础和发展生态,又要体现地区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成效。在制造基础方面,评价标准需要评估地区的制造业规模、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要素;在发展生态方面,评价标准需要考察地区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等因素;在发展成效方面,评价标准则需要关注地区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数量、产值增长、创新能力等指标。

  服务型制造统计评价标准的内涵及作用企业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标准的内涵在于,通过构建一套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及评价过程,全面反映企业在服务型制造领域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能力建设以及实际成效,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依据。通过评估企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成熟度等级,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在服务型制造领域的发展阶段和优劣势,从而制定更为明确、科学的发展战略。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具潜力和效益的服务型制造领域。通过综合评价,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服务型制造领域的竞争地位,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企业服务型制造投入产出测算标准内涵在于,通过明确服务投入和服务附加值的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和核算标准,确保服务型制造企业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其投入产出情况,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投入产出测算标准,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核算服务型制造的成本和收益,为制定产品服务价格策略、控制产品服务成本、提高产品服务效益提供参考。其次,企业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服务型制造领域的投资效益和风险,识别制造、服务及融合环节的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从而优化服务组织和管理效率。

  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标准的内涵在于构建一套包含经济、环境、社会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双碳目标下,强调制造企业通过采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实现绿色发展。通过评估企业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推动企业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区域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标准的内涵在于通过构建涵盖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区域服务型制造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

  通过评估区域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成熟度水平,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评价标准可以揭示区域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短板和潜力领域,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综合评价标准的实施,可以推动区域内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产业生态圈,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成效。

  四、未来建议

  未来,随着服务型制造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基础通用标准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服务型制造基础通用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研究与制定工作,不断完善服务型制造基础通用标准

  体系,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其次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各方对服务型制造标准

  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促进标准的广泛应用和实施。

  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

  服务型制造基础通用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最后应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加强对标准实

  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服务型制造基础通用标准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明新国、陈志华、周彤彤)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统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