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暗香浮动流远域,中国梅文化的海外传播

暗香浮动流远域,中国梅文化的海外传播
2024年10月14日 16:20

  中国的梅文化源远流长,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国花”牡丹。在中国文学史和绘画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梅花诗词文赋和梅花绘画。在梅花盛开时节,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见天地、见自然、见人见己。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中国的梅文化也传播到周边国家,其中尤以日本为盛。

  唐代的成都和杭州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梅园、梅林。咏梅诗在唐代也已经出现得比较频繁,几位耳熟能详的大诗人几乎都从不同角度描写过梅花。如白居易的《酬刘和州戏赠》中写道:“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杜牧的《梅》云“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不过由于唐人更偏爱牡丹,因此对于梅花的欣赏便不及宋人。牡丹素来被认为是“花之富贵者”,其雍容华贵的姿态正符合唐代万国来朝的盛况。相比之下,宋代的审美偏向素雅清秀,点点寒梅可谓正合宋人心意。

  宋代是中国梅文化的全面鼎盛时期,在欣赏梅花、梅树的同时,宋人通过对其生长习性的比附,给予了梅无比高尚的人格品质。说起宋人对梅花的喜爱,耳林和靖的那首《山园小梅》(其一)最为有名: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历代咏梅诗的典范,“梅”“水”“月”等意象共同描绘了一幅美丽图画。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更是千古流传。宋人文人对梅花的喜爱达到了极致,林逋的“梅妻鹤子”典故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超出了梅花作为植物的本真特质,赋予了梅花更多的人文意象。“梅”与“美”同音,宋代文人也常把梅树比作美人。

  除了比作美人,宋人也喜欢将梅树比作仙人和高士(林雁:《从人化的全面性谈梅文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0页),梅花凌寒的傲气和傲骨与中国人的“梅花精神”相吻合。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赵宋王朝被迫南迁至杭州,在危亡时刻,有岳飞、文天祥等冒死抵御外辱、勇敢保卫河山。也有有忠贞之士拒绝敌方高官厚禄,选择归隐山野。于是梅花“冰美人”成为南宋文人眼中不畏霜雪的斗士形象,其高洁的品性为人敬仰和钦佩。这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对梅花的高声咏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人们赞梅、咏梅、写梅、画梅,梅花也成为人们种植和欣赏的重要花卉,南宋范成大所著的《梅谱》(也称《范村梅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梅花园艺品种的专题谱录,其中详细讨论了十二种梅花的特性,记载了世界上第一座梅花品种园,对后世海内外的梅花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梅花传入日本大约在唐代中期前后,彼时中日交流频繁,日本官方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往于中日两地,梅花也就借此机会漂洋过海去往异国他乡(塚本洋太郎:《园艺植物大事典》,东京:小学馆,1988年,第288-289页)。日本文献对梅花最早的记载是在汉诗文集《怀风藻》中,有“春日赏莺梅”的诗句。在稍晚的日本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咏梅诗高达118首,而关于后来成为日本国花樱花的诗仅仅42首,日本人对梅花的钟爱可见一斑(吴涤新:《梅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9月增刊1,第8页)。日本在不同时令都有特定的“花祭”,其中二月底正是“梅花祭”,每当这时,全国的民众都会相聚于各地的天满宫神社赏梅游玩。

  这沿袭了中国正月祭梅花花神的习俗,中国十二月令花神中正月的月令花是梅花,花神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痛斥叛臣的寿阳公主。梅花就作为花神代表,代表了一年初始的“正月”,日本实行公历纪年纪月的二月恰与中国的正月在时间上相差无几。正月梅花花神寿阳公主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太平御览》中有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仰卧于含章殿下。当时正值梅花盛开,微风一吹,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正好落在公主的额上,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在公主额上留下了斑斑梅花痕,衬得她更加妩媚动人,宫女们纷纷效仿。传说寿阳公主额头上的寿“梅花印”是梅花精灵变成的,于是寿阳公主也就成了梅花的花神代表。这件轶事在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但“梅花妆”作为时尚妆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甚至北宋欧阳修也写出了“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的词句。然而梅花不常有,人们就用纸剪成花瓣形贴于额上。

  据说唐代武则天在身为才子的时候经常在额头上面画一朵梅花,此外还有一个关于“梅花妆”的故事流传,一位宫女因惹怒武则天被武则天用砚台在额头上砸出伤疤,宫女通过画梅花的方式掩盖伤疤,后来形成一种时尚。后来出现了种种繁多的图案,如蝶形,凤形或是各类抽象图案等等,统称“花钿”,或“花子”“面花儿”。除了额头、眉心,还会贴在脸庞上、鬓发边,以为妆饰。

  敦煌饰有花钿的女子形象

  在朱钿上加绘彩花(新疆阿斯塔纳出土唐代绢画《树下美人》局部)

  现在影视剧中的人物装饰花钿形象

  日本二月末的“梅花祭”

  中国人喜欢建造“梅园”,南京梅花山梅园、武汉东湖磨山梅园、无锡梅园和上海淀山湖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而日本人则更多把梅花用于园林造景。作为梅花的原产地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梅花用于盆景、插花的传统,这一点后来也为日本仿效并创新。(文/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董德英 )

  (来源:资讯中国)

责任编辑:何奎良

梅花唐代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