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移民偷渡英吉利海峡27人溺亡,致命惨案为何常年上演?

移民偷渡英吉利海峡27人溺亡,致命惨案为何常年上演?
2021年11月26日 21:30 澎湃新闻

  原标题:移民偷渡英吉利海峡27人溺亡,致命惨案为何常年上演?

  从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加莱海岸望去,海面上漂浮着一艘充气船,船上空无一人,至少27人溺亡,冰冷海浪吞没了所有声音。这是自国际移民组织2014年记录相关数据以来,英吉利海峡发生的最致命船难。 

  11月24日,一艘从法国北部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出发的难民船,在试图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途中倾覆。英国广播公司(BBC)称,沉船事件导致27人死亡,包括7名妇女和3名儿童,其中一人为孕妇。

  法国内政部称,遇难者的身份尚不能确认。不过多个难民组织了解到,许多人可能是来自伊拉克和伊朗的库尔德人。

  英法两国首脑在对遇难者表示哀悼之余,互相指责对方不负责任。英国首相约翰逊批评法方监管不力、纵容偷渡。法国总统马克龙敦促英方,勿将难民危机政治化。

  近年来,难民经法国北部偷渡前往英国的情况愈演愈烈,英吉利海峡上为何惨剧不断?

  要么抵达要么死亡

  当地时间11月24日,法国海岸警卫队收到消息,有船只在法国加莱市附近海域遇险,所幸被救起。加莱救生艇协会的区域经理德沃斯(Charles Devos)闻讯也赶到现场,他对英媒说:“当你亲眼看到所有人落入水中溺亡,这个场景有点像电影《泰坦尼克号》。”

  由于没有发现任何遇难者的身份证件,身份辨别困难。专门处理孤儿庇护案件的律师斯卢克(Stuart Luke)对BBC解释,他们不带身份证件是正常的,有一些人可能试图谎报出身,以增加获得庇护的机会,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没有携带身份证件的习惯。

  法国加莱港务局长普伊塞索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大多数遇难者是伊拉克公民。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政府也回应称,遇难者中有伊拉克库尔德人。多家慈善机构也了解到,遇难者中有许多来自伊拉克和伊朗的库尔德人。

  “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他们没有像英国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你没有工作,可能就会饿死。”慈善组织库尔德之伞的创始人马杰德(Handa Majed)对BBC说道。

  对于难民援助机构和慈善组织来说,难民偷渡英吉利海峡的消息已司空见惯,工作人员指出,法国难民营的条件非常糟糕,那里的人们愿意冒险前往英国,寻觅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敦刻尔克北部的一所难民营中,阿富汗人萨德尔告诉英媒,他小时候去往英国,申请庇护被拒,随后被遣返至阿富汗。他今年已经24岁,仍然想去英国,并向走私者支付了3000欧元(约合人民币21644元)的费用,希望通过偷渡抵达。

  萨德尔和法国难民营中的许多其他人一样,决心不顾风险穿越英吉利海峡。他说:“我们只有两个选择,抵达英国或者死亡。”

  英法互相扯皮

  近年来,大量非法移民试图从法国穿越英吉利海峡偷渡进入英国,偷渡者往往躲藏在卡车或渡轮中,或搭乘小船穿越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就在11月24日事故发生前4天,243名非法移民在乘船前往英国途中,在加莱附近海域被救起。

  法国海事警察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超过3.1万名非法移民试图穿越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

  “法国不会让英吉利海峡成为‘坟场’。” 马克龙在24日的电视节目中呼吁欧洲边境管理局加强对欧盟外部边界的管控。他还在当天与约翰逊通话,强调两国有共同责任,期望英方全面配合,不要把偷渡问题政治化。

  据《卫报》报道,英国首相约翰逊在主持内阁危机委员会会议时,称这起事故“凸显法国政府对海岸巡逻力度还不够”,“我们很难说服一些合作伙伴,特别是法国人。”他于25日致信马克龙,呼吁建立英法联合巡逻机制,并且希望设立机制,能够允许将偷渡的移民遣返法国。

  作为回击,法国政府控诉英国打击走私者不力,且对非法移民在英从事非正式工作坐视不管。同时,一些慈善机构和援助机构呼吁英国为寻求庇护者开放通往该国的安全通道。

  面对呼声,英国内政大臣普丽蒂·帕特尔未进行正面回应,也无意考虑修改移民政策,而是强调应该在根源上限制身处法国的移民冒险偷渡。英国移民机构已表态,决定采取措施,粉碎欧洲“蛇头”的移民偷渡网络。

  法英两国互相推卸责任,法国取消了原定与英方的会议,但双方形成的共识是,应该强化海岸的联合巡逻。法国共和国前进党议员布鲁诺·邦内尔指出,联合巡逻是有效解决方案,但对于缓解移民危机杯水车薪。

  绝望的移民还在英吉利海峡上用生命赌未来,27人丧命的惨剧发生仅一天,又有一群移民在英吉利海峡上遇险被救。

点击进入专题:
美国得州发生移民惨案

责任编辑:宋文豪

移民英国难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