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家庭主妇,但她是印度总统
《环球》杂志驻孟买分社记者/廉海东
南亚历来不缺女政治家,但印度总统帕蒂尔的出现却不同寻常。她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印度独立60年以来第一任女总统,书写了一个传奇故事。
现年75岁的帕蒂尔显得一点都不出众。她日常的装束一般是披着头巾,戴着一副大边框的老花镜,眉心点着一颗红色的吉祥痣,表情温和亲切、朴实安详,完全没有人们印象中杰出的政治女性常有的那种凌厉之气和张扬之风。她既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甚至在国内也没有特别的声望。但自她从政以来,已经创造了两项“纪录”:2004年,她出任印度第二大邦——拉贾斯坦邦邦长,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邦长;2007年,她又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女国家元首。
帕蒂尔出生在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小城贾尔冈。在大学期间,曾多次参加印度大学生乒乓球赛并获冠军。天生丽质的她,在贾尔冈上研究生期间被公认为“校花”。
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帕蒂尔思想非常开明,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到分析。尤其在结婚嫁妆这件事上,帕蒂尔的态度就很独树一帜。印度的风俗是女儿出嫁时女方家庭必须配上一定数量的嫁妆,而有的人往往看重的就是嫁妆的多寡。针对这种风俗,帕蒂尔明确表示,“我不会找一个要我父亲出钱才肯同我结婚的人做丈夫”。在帕蒂尔的朋友圈子中,她发现身为教师的谢卡瓦特也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于是他们决定在1965年结婚,当时双方明确约定,帕蒂尔家不出嫁妆。
帕蒂尔大学期间主修的是法律,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律师。然而,真正成就帕蒂尔的并不是她所从事的律师职业。1962年,帕蒂尔当选马哈拉施特拉邦议会议员,逐渐在印度政坛崭露头角。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丰富的从政经历一步一步证明,政坛才是她大显身手的舞台。
但是,帕蒂尔的竞选过程从一开始就不是顺风顺水。当初,“第一位女总统”的卖点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公众效应,人们眼球完全被有关她的丑闻所吸引。印度的反对党一直宣称掌握大量证据,证明帕蒂尔的一个兄弟与一桩谋杀案有关。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家法庭还决定审理与帕蒂尔丈夫德维辛赫-谢卡瓦特有关的一个案件,认为谢卡瓦特涉嫌在7年前唆使一名教师自杀。
帕蒂尔本人也深陷经济丑闻中。印度媒体曾报道称,帕蒂尔经营的一家由女性合办的合作银行,由于她的亲戚借走了巨额贷款至今没有归还,导致银行濒临破产。报道还暗示帕蒂尔家族侵占了海啸赈灾款。“满身污点的人能成为印度总统吗”——这是当时反对者制作的一个小册子的名字,也是许多印度人心中的疑问。
面对种种非议,甚至被嘲讽为“有最多丑闻的候选人”,帕蒂尔的策略是不予回应,而实际上历次选举结果表明,上述“丑闻”并未给帕蒂尔造成多大影响,她在各种选举中都是一路过关斩将。
在高票当选总统后,美联社的评论曾指出,尽管拥有45年的从政经历,并得到甘地家族支持,但帕蒂尔给人的印象仍是一个家庭主妇,甚至同对手比起来,她的支持者并不多。“但是,印度的国会议员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考量了很多著名人士后,选择帕蒂尔是一个最好的折中方案”。
从战地女记者到总理
《环球》杂志驻贝尔格莱德记者/连国辉
亚德兰卡·科索尔以灰白短发、举止优雅的形象为克罗地亚人所熟悉。这位自克罗地亚脱离南联盟实现独立以来的首位女总理,在涉足政坛之前曾是一名出色的战地女记者。在1991年至1995年的克罗地亚独立战争期间,科索尔是萨格勒布电台的记者,她的电台节目涉及的战争话题包括难民问题、伤残老战士问题。期间,她曾短期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由于她在战争期间从事的人道主义工作,科索尔获得克罗地亚记协的表彰。
科索尔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18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三本著作,包括诗集和关于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的书。
随着战争在1995年结束,科索尔成为深受人们尤其是老战士欢迎的公众人物。她的报道为她以后转型参政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科索尔在2009年上任后即面临着艰巨的政治和经济重任,她在宣誓就职后就表态将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多年来最糟糕的经济危机和重启停滞半年多的加入欧盟谈判。她说,新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止经济衰退,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尽可能地推动经济复苏。新政府还继续推进司法和公共行政改革,继续强有力地打击腐败和有组织犯罪。
克罗地亚有舆论认为,科索尔一直在刻意打造的形象是:一个保守的政治家,同情那些在克独立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付出代价的下层民众。批评者则给她起了一名讽刺性的绰号“克罗地亚的特雷莎修女”。
温情细致的国家“女管家”
《环球》杂志驻内罗毕记者/宋盈
一缕缕发辫在头顶盘开,凑成奇特的花篮发型,加上身上的橘红色非洲服装,使得她与西装革履的其他政坛领导人相比很民族,很个性。这就是莫桑比克总理路易莎·迪亚斯·迪奥戈。
五年前,莫桑比克政府改组,时任计划与财政部长的她开始担任政府一把手,成为莫桑比克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总理,在男人“霸占”的非洲政坛里立刻引起轰动。
翻开迪奥戈的履历,人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职业生涯:理财专家。对于熟悉莫桑比克的人来说,选择迪奥戈担任总理,是顺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上个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贫困线以下人口所占比例曾高达90%,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长达16年的内战让莫桑比克变成了地雷遍地、洪水肆虐和艾滋病横行的重灾区。1992年实现和平以来,莫桑比克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引进外资,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从199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金融经济硕士学位起,迪奥戈的办公室生活就没有离开经济领域。1980年,她从技术员干起,在莫桑比克计划与财政部工作多年,参与国际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还曾多次作为主要代表,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谈判,在争取国际经济援助方面卓有成效。2005年,莫桑比克在迪奥戈的领导下,推出了利用综合手段推动经济的五年发展计划。次年,莫桑比克就首次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增长,此后以每年约7%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以50%的速度增加。
当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之际,迪奥戈在莫桑比克议会从容应对议员就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困局的提问。她提出至关重要的是确保发展援助。政府已与国外的发展伙伴进行协商,确保援款及时到位。目前,莫桑比克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19个向莫桑比克提供援助的机构已经承诺为该国预算提供4.7亿美元的款项。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4%跌至1.5%的时刻,非洲经济领头羊南非也受到了猛烈冲击,而莫桑比克的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6.7%,大大超过同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发展速度。
在掌控经济大局的同时,迪奥戈还致力于解决非洲的医疗问题和妇女问题,体现了女性领导人细致温情的一面。她向非洲各国的卫生部长发出呼吁,为非洲人民提供免费的生育和性健康医疗服务。此举将把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降低60%以上,扭转艾滋病在非洲肆虐的局面,提高非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能力,使在农业、小企业和非正规经济中担任主力的娘子军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9年在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迪奥戈亲自出席了非洲发展和抗击疟疾的会议,介绍了莫桑比克在对抗疟疾方面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巨大困难,了解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良策。她说,莫桑比克目前有一半的人口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对于他们来说,购买2到3美元的蚊帐是一笔巨额开支。政府部门也只能为一半的人提供医疗服务。迪奥戈同时表示,一些私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员健康对于提高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准备同政府一道增加医疗投入。这种新的趋势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迪奥戈也没有忘记减轻普通民众肩头的压力,宣布政府免除对玉米粉、大米、盐、糖等基本食品和调料的增值税,并继续为普通百姓提供免费的小学教育和低费用的医疗服务。莫桑比克的城市居民只需支付相当于19美分的象征性费用,就可在公立诊所咨询取药。
伴随政绩而来的是巨大的荣誉和国际社会的认可。迪奥戈在2005年获得连任,还在2008年第18届世界妇女峰会上获得“全球女性领导人奖”的殊荣。
菲律宾的“阿罗约时代”
《环球》杂志记者/陈茜
在有惊无险地趟过2009年年底的政治仇杀事件的险滩后,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迎来了任期的尾声。按照菲律宾宪法规定,阿罗约的任期将于2010年6月30日届满。
尽管在任期间她曾数度置身于政治火山口之上,但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也一次次向世人展示了连男性也要钦佩的领导魄力。
在菲律宾,阿罗约有着连明星也难及的号召力。这位“美女总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大众的瞩目,她极佳的口才也深受媒体的追捧。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刚刚接任总统的阿罗约与其它国家领导人一起应邀出席,身着大红色旗袍的她站在众元首中显得格外精致动人,立刻就引来了各方关注。因为她长相娇小年轻、气质高雅,甚至有人称赞她酷似菲律宾的女明星诺拉奥诺。
虽然出身在政治世家,父亲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也曾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却有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在马拉卡南宫,她曾是“第一女儿”,人们亲切地叫她“格洛丽亚”,在要求简朴的马卡帕加尔家族里,那时的阿罗约也只是穿着百姓常见的普通印花布料,保持着小时候和奶奶在乡下农场里的朴素生活习惯。
在自己当上菲律宾总统后不久,阿罗约宣布开放总统府供民众参观,这与传统观念里人们对政客刻板的印象大相径庭。此外,阿罗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影视迷”,在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风靡亚洲的时候,阿罗约还作为“流星迷”特意接见了主演言承旭。
对于从小在马拉卡南宫长大的阿罗约来说,这里承载了她生命的大半。从14岁跟随父亲巡游演说入主总统府,到后来15岁在舞会上结识丈夫在那里情订终身;从17岁决定赴美念书后在乔治敦大学与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同班,到1965年看到父亲败给竞选对手马科斯从总统位置上黯然退下,阿罗约的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涯注定就与这个“最高贵的人住的地方”(马拉卡南宫的原意)无法分割。
2001年,阿罗约以主人的身份再次进驻马拉卡南宫。这之前,她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一度相夫教子,执教大学;1986年随着马科斯的下台,阿罗约进入新总统阿基诺夫人的内阁,成为亚洲第一位女性总统的助手,开始斡旋于各种政治争斗;2000年,阿罗约在政治上转向,时任副总统的她宣布退出总统埃斯特拉达的执政党内阁,加入反总统阵营;2001年,在反对埃斯特拉达的叛乱中阿罗约接替了总统职位,她在就职演说中称:“我们必须大胆地树立我们国家的雄心,所以,此后的10年,我们与贫困的斗争将赢得胜利。”
事实证明,阿罗约是有雄心的。菲律宾的政治体制中一直存在“军队干政、人民上街”的传统,这一传统要追溯到1972年——前总统马科斯为了长期垄断权力,实施了19年的军事管制制度,逐渐滋长了军队干预政治的风气。而随着8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萧条、恐怖活动猖獗、自然灾害频发等外部因素深化了民怨,菲律宾民众和军队惯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来表示对现任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阿罗约上台后,在五年时间里成功地化解了200多起大大小小的军事政变。2003年,300多名青年军官在马尼拉发动了兵变,试图推翻阿罗约政府,但不到20个小时就被平息。2009年,6年前兵变未遂的叛军集结了30名军人再次发动军事叛变,阿罗约要求军方立即采取任何可能措施挫败叛变,菲律宾军方出动了至少5卡车政府军进行镇压,当天就使叛军缴械投降。
除了对待武装叛变决不手软外,为安抚军警部队中的下层官兵,阿罗约还提出改善官兵们的住房等福利待遇,提倡让更多有能力的青年官兵得到晋升机会。能在多次政变中屹立不倒,阿罗约已经深谙只要她适时分化阶层差异巨大的反对派、拉拢军队高层和重要政治势力,只要具有民众影响力的天主教会不支持兵变,阿罗约的时代就不会结束。
但是,对穷人的许诺迟迟不能兑现却使阿罗约备受质疑。2005年,在阿罗约当选菲律宾总统的第二年,媒体披露出她大选舞弊的录音带,她的家人也被指责贪污腐败。对此,底层军官和海外雇工曾一度高呼对其进行弹劾。最后,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得不“自行流亡”以息众怒,最终在执政联盟、军队和天主教会的支持下,阿罗约总算是保住了政权。而此前此后,针对她的4次弹劾都被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