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沉默 北大出声

凤城书记“失踪”日前,网络上传言称,今年四五月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委书记王国强卷款2亿多元离境,辗转跑至美国。

昨天,早报记者致电丹东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王国强大约在今年4月底擅自离境,而其在离境前已被调至丹东市某建设指挥部任职。对于王国强的离境原因及卷款2亿元等传言,她表示并不清楚,“王国强是省管副市级干部,具体调查处理都是由省里相关部门负责,我们是市直部门,不清楚情况。”

凤城市政府网站昨日发布消息称,凤城市当天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丹东市委宣布任命马延春同志为该市新一任市委书记。丹东市委副书记李树民,丹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向阳出席会议。

王国强因何离境?网络传言称,因海德供热事件引发市民投诉上访,王国强存在受贿嫌疑。还有网友透露,王国强是在纪委即将对其“双规”之际,以考察为名离境,具体牵涉内容除巨额腐败外,还有生活作风问题。但上述说法均未得到官方证实。 [详细]

北大公开回应“邹恒甫微博” 事件

8月21日,新浪实名认证的邹恒甫微博发布内容称:“北大院长在梦桃源北大医疗室吃饭时只要看到漂亮服务员就必然下手把她们奸淫。北大教授系主任也不例外。所以,梦桃源生意火爆。除了邹恒甫,北大淫棍太多。 ”该微博被众多网民转发和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

随后,邹恒甫又爆料说:“北大芍园餐厅和其他北大内酒店的服务生有多少开后门上了北大的学位班? ”同时,还直指北大的学术腐败和公款吃喝之风盛行。

北大当天回应称绝无此事,不知爆料者居心何在。

 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21日晚作出回应,称北京大学绝无此事,邹恒甫说话“极端不负责任,让人匪夷所思”。蒋朗朗说,对于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事情,邹恒甫能说出这样的话,不知道其居心何在,“也许对几年前北大没有继续聘任他而有所想法”。蒋朗朗表示,北京大学将保留追究邹恒甫诋毁或诽谤的权利。

 27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举行媒体通气会,就北京大学纪委监察室专门调查组对“邹恒甫微博”所涉内容调查核实工作的进展情况向媒体进行了通报。调查结果显示,梦桃源餐厅的全部68位工作人员中,没有任何人反映自己曾遭受到或者听说有同事曾遭受到“邹恒甫微博”反映的情况。[详细]

互联网时代“遮丑”只是掩耳盗铃

纵观上述两起事件,北大对“邹恒甫微博” 事件的持续回应和主动调查公布,虽然仍未能完全自证清白,但其态度则赢得了一致肯定。从危机应对的视角来评价这次通报,北大对待一位前员工泛泛而指的微博爆料,兴师动众调查取证并郑重公开其结果,俨然“仁至义尽”。不管这些调查的初衷是为了努力挽回公信,还是为了争取舆论的同情,用事实和证据说话总好过一味否认或者沉默。

而在辽宁凤城书记“携款潜逃”的传言中,官方仍在保持沉默,无论这种沉默出于何种目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传言不断夸大,最终伤害的只能是政府本身。凤城官方,当以北大为鉴,不要在互联网时代做掩耳盗铃之事。

中国的信息公开同上世纪末相比已经向前走了很远,直到不久前,官方对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还讳莫如深。现在需要所有官员都深信不疑:一个坏消息能在中国被瞒住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无论什么样的坏消息,几经曲折最后都会流传开来。

在纸媒时代,纸媒是信息传播最主流的通道,传播是以政府为中心、线性的传播。政府只要掌控了纸媒内容的发布权,控制住了纸媒,也就垄断了信息和公众的知情内容,从而就掌控了话语权,瞒报很容易操作。

而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话语平台,网络技术是民主天然的盟友。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民众掌握了传播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时代,传播不再是政府主导线性的,而是多中心、非线性的传播,传播资源第一次真正握在了普通人手里。民众不再只是被动地等着政府发布信息,降低表达门槛的互联网,使得他们成为传播主体,“主流媒体”概念已经非常模糊,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个人就能成为信息发布的中心,迅速快捷地传播信息。

这种多元信息中心的传播特性启示政府:一方面,如果发生了什么丑闻,政府想瞒根本瞒不住,不说有许多旁观者、目击者和知情权,起码利益受损者,会有充分的动力,把实情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传播出去。莎士比亚针对女人的才情说过这样的话:“假使用门关住了女人的才情,那么它将会从窗子里钻出来;关了窗,它会从锁孔里钻出来;塞住了锁孔,它会跟着一道烟从烟囱里飞出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因为传播是多中心的,谁掌握了信息发布的先机,谁就能迅速占据“主流”。这时候,政府不仅不能封锁信息和瞒报,为了占据权威和主流,还得和互联网进行信息竞争,抢在网络前面发布消息,赢得公众信任。政府捂住信息,也就放弃了引导舆论的机会,把主导舆论的权力让给了容易失控和失真的网络。 [详细]

官方应有自揭伤疤的自信

一些人遇坏消息时想瞒住它,在很多时候是出于部门甚至个人私利。他们有可能是某种意义的相关者,这样做有利益上的逻辑。但决不能鼓励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官员莫以为坏消息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是绝对的,以及把它们做得“低调”些是减少政府形象损失的唯一办法。

互联网上的舆论虽然轰轰烈烈,但民众大的清醒是有的,对政府业绩的评价也不会偏离客观和公正太远。人们知道这个国家有贪官,也有少数“高危”的“裸官”,但人们也看到大多数正派官员的努力,看到这个国家在前进。

一个再坏的消息,今天也掀翻不了中国。即使哪个地方真出了“大事”,如什邡、启东之前的样子,国家也有能力恢复这些伤口。中国官方要对自揭伤疤有自信。

只有把“丑”主动露出来,坚决与它做切割,它的重复出现概率才会降到最低。比如出一个贪官,媒体的追究和“反思”很汹涌,这一切会对出现贪官的前后环节都形成震慑力,再出同样贪官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中国发展这么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不断上升,这正是官方应当有足够自信,在不涉及国家安全机密时多讲实话的时候。讲真话不仅简单易行,而且是后遗症最小,反而最安全的。

透明中国不会一下子到来,但中国越来越透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早已生效,是这个大趋势的印证。适应并配合这个趋势,就会主动,虽有表面麻烦,实则清除了很多潜在“地雷”。[详细]

想在大潮流中给自己营造别人看不见的巢穴,谁这样做都会置自己于慢性或突然爆发的风险中。辽宁凤城,切勿自误!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15期:谁让红眼客车频走不归路?

层层关卡拦不住红眼客车奔向不归路,谁能守住生命屏障?

第114期:大跃进保障房建设有保障吗

大跃进式的保障房建设让分配、质量、投入等方面均出现问题。

第113期:海南嬉水狂欢失控的背后?

保护女性,不能光靠参与者自觉,法律亦不能缺位,莫让“文化习俗”成犯罪的温床。

第112期:步步惊心?城市建设勿短视

事故多发拷问城市良心,城市建设者不能短视,要一管百年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