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对话武汉“桂梅”校长:要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

对话武汉“桂梅”校长:要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
2024年05月20日 23:16 新浪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见习记者 杨月妍

  通讯员 罗曼 田勇

  实习生 王芷怡

  30年前,19岁的王桂梅带着满腔热情加入武汉市江夏区的特殊教育事业;30年后,从青丝到已有了白发,她激情不减,近些年来,她积极探索反向“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办普通教育),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是折翼天使”“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闪闪发光”……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对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桂梅进行了专访。

  谈特教事业: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

  周一行政例会上,王桂梅认真听取同事关于教学、后勤、招生等工作汇报,表情严肃的她不时打断,言简意赅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走出会场,面对迎面跑来的学生们,她面带笑容暖心提醒注意安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待在学校,和孩子们相处。你喜欢他们,他们就喜欢你。”王桂梅说。

  “从我19岁进入这个行业,就没有想过要离开,相反我很有成就感。”招呼好一旁打闹的孩子,王桂梅对记者说,在真正参与特殊教育前,她和常人理解的特教就是“陪孩子玩耍,保证安全就好。”1995年初入特教行业,她所带班级成绩不理想,她才明白听障孩子也有获取知识的权利,“不仅让他们快乐成长,还要让他们掌握在社会立足的知识。”王桂梅说,听障孩子与正常人的唯一区别在于无法说话,“他们都十分聪明,对某些事情会更加专注。”她说道。

  30年来,在王桂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有近1500名特殊孩子从江夏特殊教育学校走入社会。“作为特教老师,最自豪的是自己带的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像正常人一样成家立业。”说着,王桂梅向记者介绍起自己时髦的短发,“这是我的学生徐恋帮我设计的。”她自豪地说。

  在光谷一家知名理发店里,首席造型设计师徐恋十分忙碌,找他设计造型的人很多。谈到恩师王桂梅,他激动地用手语比赞。

王桂梅(左)和徐恋(徐恋提供)王桂梅(左)和徐恋(徐恋提供)

  徐恋是王桂梅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是一个非常瘦小又可爱的小男孩。”王桂梅清楚地记得,刚来学校时,徐恋很调皮,不想上学。“连一个小孩子都搞不定,多没面子。”第一年参加工作的王桂梅不想在同事面前露怯,便想了很多方法走进徐恋的内心,让他能快乐地在特校学习。

  “他总是充满正能量、阳光且有梦想。”王桂梅说,像徐恋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从江夏特殊教育学校走出去,大部分人都已经成家就业。

  谈融合教育:要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

  在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由普校生和特校生组成的旗手团,出色地完成升国旗仪式。普特生共担旗手同升国旗,在这里已经坚持了近8年。

  江夏特校原是江夏区聋哑学校,随着国家普及人工耳蜗,很多聋哑孩子也能走进普通学校上学,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招收智力障碍、自闭症孩子。

  “难道我们就不能招一批普通孩子?”2015年底,随着新校园落成,附近村小撤销,王桂梅也萌生了大胆的想法:反向“普特融合”办学。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共同成长,特殊孩子可以更早接触社会,普通孩子更富有爱心。

  在江夏区教育局的支持下,2016年,学校招收了首批普通班学生,教育局还给学校加挂了一块东林小学的牌子。为了创设好的融合环境,江夏区投入上千万元,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软硬件升级。校园内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无障碍课桌一应俱全,所有教室配备了智慧黑板、智慧照明、智慧呼叫系统等设施设备。

  为了办好普特融合教育,王桂梅和同事想了很多心思,做了不少尝试。“既然是学校,教学就是关键。”王桂梅说,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学校党员教师带头开发融合课程、开展随班就读指导、送教上门、为特殊学生定制学习计划。“学校开设了趣味足球等12门融合课程,成立了刺绣、陶艺、种植等10个校园社团”她介绍,学校采取走班制,让普特学生共上一节课。

  同时,学校还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堂实践机会,让普特教师互换课堂,实行普特轮岗制。“所有教师既教普班,也教特班。”王桂梅说,这样不仅让普班老师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征,以及要学习如何进行融合教育;也让特教班老师要学习普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在普班中进行融合教育。

  “我们做普特两校尝试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是,打通了普通孩子的心扉,让我们的特殊孩子走进了普通孩子的世界。”王桂梅高兴地说,自招生以来,来江夏特校的普通孩子无一转学。

  王桂梅和同事们的探索取得了成效,2021年,与武汉市十一所普通中小学形成普特融合共同体,极大促进融合区域发展。2023年,江夏特殊教育学校荣获教育部首届融合教育优秀案例。“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在退休前将融合教育办得更好是我的梦想。”王桂梅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普特融合教育之花能够在江夏甚至更大的地区绽放。”

  谈特教传承: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普特融合教育是一项永续的事业,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来参与。”王桂梅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说道。

  “我们学校新招了5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高材生。”王桂梅抬头望向窗外,午后的阳光照射进来,让她含着笑意的眼里充满着光,“他们9月份报到,是来自心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毕业的专业人才。”她补充道。

  王桂梅告诉记者,特殊教育需要有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来接替完成特教使命。”她回忆起当年去武汉第一聋哑学校实习时,带他的老师见她在学校里晃悠,显得无所事事。年长的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要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教他们知识,这才是特教老师。”她一直记得这位老师说的话,后来她也这样告诉新来的同事。

  “我们学校有一批‘老黄牛’,他们仍坚持在一线。”王桂梅指着在校园里和孩子们欢笑成一片的邓俊华老师说,1990年,特校前身江夏聋哑学校成立时,刚从武昌县师范毕业的郑小平和邓俊华签下了“终身从事特殊教育”的“军令状”,成为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第一批老师,“他们将青春热血全洒在了江夏特教事业里。”

  学校里,特教班老师潘双琴有听力障碍。她曾是郑小平和邓俊华的学生,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和另外两位同样有听障同学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培养学弟学妹们。

  “我们七十多名教职员工中,有60、70、80、90后,马上就有00后加入到我们特教行业。”王桂梅高兴地说,目前学校人才年龄结构完整,很多年轻人也像郑小平和邓俊华一样,许下了誓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