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山河弦歌丨这项非遗有点儿“为难”垃圾分类

山河弦歌丨这项非遗有点儿“为难”垃圾分类
2024年05月27日 17:36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日前,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刘飞前往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温泉村,成为当地的一名“大喇叭广播共建员”。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椰子水自由”的地方。椰子树是和当地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棵树”中的一棵。椰汁、椰肉、椰子油……当地人对椰子的利用远不止于此。椰壳在这里不再是废弃物,能用来制成碗等日用品,也能制作椰胡等乐器。手工艺人还在椰子壳上精雕细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就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曾赢得“天南贡品”的美誉。

  椰雕技艺已传承千年,如今,它还能如此受欢迎吗?

  新潮

  琼海“00后”冯伟志实习的地方离万泉河直线距离大概500米。在这里的椰雕工作室,我的手机搜索到一个叫“cocosound”的蓝牙设备,紧接着,一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从一个椰雕音箱中流淌出来。他说,椰雕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很实用。

不同款式椰雕音箱、音响不同款式椰雕音箱、音响

  椰雕蓝牙音箱、路由器、充电宝这些听起来和传统手工艺搭不上边的“赛博椰雕”跨界产品曾让很多人感到新鲜。如今,冯伟志一辈的“新椰雕艺人”又有新的尝试,受手游角色形象启发的图案、经典的骑楼老街、标志性的自贸港和博鳌亚洲论坛元素、鲸鱼和穿山甲等呼吁关注生态的动物形象、黎族等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以及航天发射场景等内容,微缩于椰壳之上,描画着从事椰雕设计的年轻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座海岛的理解。

  零基础体验

  虽是海南特色,可作为琼海人,冯伟志原本却没怎么接触过椰雕。直到几年前,学设计的他在课堂上被一幅叫“赶海人家”的椰雕作品打动。

  第一次拿起雕刻刀,冯伟志的手是会抖的。虽然在实习工作中,冯伟志也用激光等手段来处理椰雕原料,但他还是会坚持练习手工雕刻。

年轻的椰雕艺人在练习年轻的椰雕艺人在练习

  一件椰雕作品通常要经过设计、选材、打磨、开料、雕镂、镶嵌和上漆等工序。椰雕手艺人光是不同刀头的雕刻刀具就能有小20件。

  手工雕刻的椰雕有多精美,它的门槛就有多高。

  可是那天,冯伟志对零基础的我说,“你也可以试试”。于是,我插班,和几位当地村民一起参加了加工椰雕产品的培训。

  村民到某椰雕产品公司培训

  我在温泉村的“大喇叭广播共建员”搭档——温泉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仕义说,通常非遗技艺要勤加练习,又要具备一些审美才能上手,不好在村里落地相关产业项目。而椰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对它的介绍有这样一句话: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相关技艺易于普及,很适合作为家庭手工劳动项目进行推广。

  在温泉村,因耕地“非粮化”整治,原来从事槟榔加工的一些村民开始从事椰雕加工,对接相关公司订单。

温泉村村民在村中临时工作台就地从事椰雕原料加工温泉村村民在村中临时工作台就地从事椰雕原料加工

  面对成箱的椰雕零件,村民林安娜希望再多来点订单,毕竟在家就能赚钱,有订单时,虽然一天干活儿的时间不算短,但一天下来会有一两百元的收入。

  为了椰雕产品能有更大的市场,村里的椰雕加工更有特色,李仕义书记开始摸索着学习剪辑短视频。冯伟志所在的实习公司也在尝试和直播平台接洽。李仕义说,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许多内容需要探索。

  人人都能“椰雕一下”

  带着像塑料拼插积木一样,人人都能动手制作的椰雕拼贴套装、椰雕制作盲盒等产品,冯伟志有机会到学校去,用非遗椰雕宴请了小时候的自己,更多孩子比他更早了解、熟悉了这项非遗技艺。

  除了在校园中,如今,在升级改造后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文创区域,可以找到椰雕制作的纪念园文创产品,参观或研学的游客也有机会尝试在这里制作椰雕。

游客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体验椰雕画制作游客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体验椰雕画制作

  为什么选择椰雕?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曼燕说,红色娘子军当时就背着椰壳水壶。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可以互相助力,人们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一站式”感受到海南特色非遗的文化魅力。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在椰雕中相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山河弦歌》,派出多路记者以“大喇叭广播员”身份深入广袤大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聆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乐章。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编审丨吴喆华 柴华

  策划丨孙鲁晋

  记者丨刘飞 张伟克

非遗山河弦歌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