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津云调查】探寻天津工业坐标:穿越时光的老机器,百年前的轰鸣……

【津云调查】探寻天津工业坐标:穿越时光的老机器,百年前的轰鸣……
2024年05月27日 14:48 津云

  150多年前,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拉开了天津近代工业的序幕,从最初的军火、造船,到后来的民用产品,可以说这是天津制造业的开端。探寻天津近代工业历史,我们走进位于东丽区华明镇的天津机床博物馆,穿越时光,透过一台台斑驳沧桑的老机器,聆听百多年前的历史轰鸣,了解隐藏在机器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故事。 从一台老机床到两个博物馆

  天津华明机床博物馆2017年6月19日投入使用,记者走进博物馆时,馆长王福喜正在和同事们忙活着卸载一台新到馆的织布机。“我们博物馆各种机床都有,车、钳、铣、刨、磨齐了,就是没有织布机。”王福喜向记者介绍。

  王福喜讲述收藏经历

  王福喜喜欢收藏车床、机器,源于儿时在工厂车间里长大,那时候王福喜的父亲在村集体企业当车间主任,改革开放后,父亲承包了这家企业,成了较早一批私营企业主。而他收藏机床的事,也正是从自己父亲的车间里开始的。王福喜介绍说:“我从小在工厂里边玩,听着机床的声音、闻着机床的味道长大的,到了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爸爸工厂干得已经有声有色了。那时候在我们村里边有一句话,叫万元户。” 企业做得越来越好,车间里的机器需要更新换代,一台老父亲用了近40年的老车床眼看着被淘汰了。以往这些老家伙会被当做废铁卖掉,可是王福喜却有些舍不得。“我爸那时想把这台机床卖了,我就给拦下了,我说这是你当年发家致富的功臣,咱们留着吧。”王福喜说。

  这台被王福喜看做改变家庭命运的老机床,就这样成了他收藏机床的开始,打那以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隔三差五就会买回来一台破旧机器,这可愁坏了家里人。王福喜告诉记者:“大伙都说我神经病,不务正业,把爹给的这点钱都给造了,买了一堆废铜烂铁。”王福喜妻子孙玉杰也不理解:“当时觉得他把钱都花这上面很不值得,一有时间他就给机器做保养,自己在馆里一待待一天,痴迷到这种程度。”

  家人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王福喜收藏老机床的决心,2012年他的第一家机床博物馆建成,陆续迎来了不少参观的人,看到这些,王福喜觉得心里踏实了,他说这就是他的心愿,就是想让大伙来看看这些老机床,通过机器了解咱们天津的工业历史。 如今王福喜的机床博物馆里,已经收藏近500台老机床和2000多件工业设备,其中超过百岁的机床就有很多,不过被他称作镇馆之宝的却是一台立式机床。提起这台机床的收藏经历,讲解员孙敬波介绍:“这是1898年美国出产的一个立式机床,当年这台机床在沈阳机床厂服役了大约100年,1990年退役之后,厂家把这台机床给了一直操作这台机器的一位老工人。当时王总听说了,就直奔沈阳去找这个老工人。”王福喜说:“第一次去人家家里,都不让我进门,不让看,在那待了几天做老人的工作,就是不卖。又过了大约两年,老人的儿子要结婚,钱可能不太够,我赶紧又去,跟他说只要你想看这台机器,我给你买票来天津看,放在我的博物馆里面,我会好好保存它,最终诚心打动了他。”

  一台老机器一段天津工业史

  万鲁建,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最近正在做近代天津工业历史挖掘研究,机床博物馆里展示的这些百年以上历史的机器,究竟残留着那个时代的哪些信息呢?通过这些老机床,是否能探寻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天津机床博物馆里,讲解员孙敬波给他介绍起了镇馆之宝:“这台机床是用来做火车上的车轮的,这是洋务运动时引进的,因为慈禧太后当时要生产一辆豪华的专属列车。”。

  孙敬波讲述老机床的来历

  一台台静卧在博物馆里的机器,已沉睡百年,但它当年的轰鸣声,曾经也给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带去了希望。19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天津正是这场运动的中心之一。天津机器局、大沽船坞以及电报电话等在内的军事工业在天津诞生,成为天津近代工业的起点。当时作为三口通商大臣的崇厚奉旨筹办机器局,但他并不懂机器局的经营管理,于是在天津聘请英国人密妥士总管局务,从天津及附近招聘2000名工人,设两个园区即西局和东局,西局在现在的海光寺附近,东局在现在的河东区,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1870年,天津发生了天津教案,这次事件后,崇厚被调离天津,李鸿章来到天津任直隶总督,接管了这里的一切事务,其中就包括天津机器局。

  为完全掌控天津机器局,李鸿章一面扶持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力量,一面找机会辞退密妥士。万鲁建介绍:“恰恰在1870年天津发生水灾,东局地处贾家沽,地势比较低洼,很多机器受灾停工,李鸿章就以密妥士保护机器不利为由,把他给辞退了。”

  万鲁建参观机床博物馆,探寻天津工业历史

  随后李鸿章开始大力整顿天津机器局,在东局内添设水雷局,附设电气和水雷学堂,在西局添设火药厂、镪水厂和炼钢厂等,当时的规模,据《津门杂记》记载:西局约“工匠六七百人”,东局“工作者约二千余人”。除了生产火药、炮弹、枪炮弹的铜帽、枪支和水雷等军火以外,还生产各种军用设备和民用产品。 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东机器局和西机器局被毁。作为北方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天津机器局辉煌了整整30年,曾经机器轰鸣的军工大厂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两千多名工人,除了来自南方的小部分回到江南以外,大部分人散落在了天津,流向三条石地区。

  机器制造技术涌向三条石 奠定天津工业基础

  在天津老城北,被南运河、北运河和子牙河环抱的一块面积七百多亩的地界,原来是一片开洼地,曾经被称为北开,由于这里有砖窑烧砖,又被人们称之为窑洼。那从什么时候起,就叫了三条石大街呢?带着问题,我们来到了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老馆长任敬指着馆内显眼位置展示着的几块大青石介绍:“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他的继室去世了,灵柩需要经过窑洼地区到赵家厂登船运回安徽老家,时值雨季,道路泥泞,所以李鸿章动用了大批民工,在这一地区铺了三条大青石,事情结束之后,这条路保留了下来,为两边铁工厂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一首民谣记录这件事情,就是三条石青石板,一铺铺了二里远,方便了李鸿章,累死了采石汉,乐坏了铁厂的王老板。”

  任敬讲述三条石工业历史

  正因为这三条青石,故此得名三条石大街。展柜中陈列的大青石,中间有一道深深的车辙印,记录了当年这条街上货运繁忙的景象,而民谣里唱的铁厂,其实就是布满这条街的铁匠铺。“三条石地区邻近北大关,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儿停泊靠岸进行维修、护理,这样附近就出现很多铁匠。”任敬介绍。

  漕运带来了南来北往的货物和四面八方的人群,这里成为了商业繁荣街区,出现了大量货栈和客栈,人们对铁器的需求也很多,为了满足客商以及当地百姓的需要,当时河北、山东一些会打铁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推车挑担来到三条石地区,随着生意越来越多,有些铁匠就在这里开了作坊长期经营了。任敬介绍说:“具有标志性的就是1860年秦记铁铺正式落户三条石地区,它生产一种硬膜锅,壁体比较薄,受热时间很快,节省时间和柴火,所以深受百姓欢迎,最后供不应求了,他就把在老家的弟弟给招来,慢慢形成规模。”

  秦记铁铺代表了当时三条石大街铁匠作坊的生产水平,这种状况直到1900年才被改变。当时天津机器局被炸毁后,很多工人开始涌向三条石谋生,这些工人技术水平比较高,就带动三条石地区从传统的打铁手工作坊进入到机器生产。

  从此,三条石地区成了当年天津机器制造的主要产区,一批技术好、质量高的铁厂曾经是这条大街上的招牌企业,三条石制造的轧花机、爆米花机、打包机等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书写了天津民间工业传奇。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就是当年福聚兴铁厂旧址。展厅内按照曾经老铁厂的布局,部分还原了当年铁厂生产生活的一些场景。

  抗战爆发后,三条石陷入衰退期,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些工厂经过重组合并,再焕生机,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他们在航天、军工、铁路等领域发挥着突出作用。

  (记者 朱学兵)

  责任编辑:李娜

天津市历史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