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后进村蝶变“网红村”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后进村蝶变“网红村”
2024年05月29日 08:11 央广网

   央广网包头5月29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入夏以来,阴山山脉北难得的一场小雨,枯黄的春坤山一夜间翻绿。远山薄雾浮动,近处农人耕种。

  内蒙古固阳县春坤山脚下的大庙村,在宽敞一新的广场上,白墙黛瓦的民宿前,五颜六色的风车长廊迎风转动。栩栩如生的彩绘墙,展示着田园风光的纯净之美。

春坤山脚下的大庙村民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春坤山脚下的大庙村民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李泽洋站在“大庙人家”的院子里,遥望远山,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这场雨下得太晚了,要是再早一点,山上的草就都绿了。”

  李泽洋,大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土生土长的大庙村80后。2018年8月,在包头市区从事旅游工作的李泽洋决定返乡创业,用他自己在外打拼的人脉和丰富阅历影响带动村里的旅游业发展。

   “守着绿水青山,就要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李泽洋决定回村时立下的誓言。

  北纬41°、东经110°,这里有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级AAAA级景区春坤山,是杂粮生长的黄金带,内蒙古优质黄芪种植地,也是全国游客向往的避暑之所。李泽所锚定的旅游业离不开春坤山良好的天然禀赋。

  春坤山拥有内蒙古西部最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是天然的“避暑山庄”。

美丽的春坤山马儿在悠闲觅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美丽的春坤山马儿在悠闲觅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里生长着黄芪、秦艽,黄芩、柴胡等几十种野生药材,自然草种达三百多种。春坤山地貌奇特,每条山梁阴阳两面。向阳的山梁上怪石嶙峋,悬崖峻峭,阴坡上土壤肥沃,原始桦木郁郁葱葱。盛夏时间,金钟花、山丹花、虞美人、凤仙花花团锦簇,彩蝶纷飞。

  在这里,千年的赵长城迤逦于群峰丘陵之中,为这个古村落赋予了更多的神秘与文化色彩。

  可是在6年前,这里的村民还没有尝到“旅游饭”的甜头。直到李泽洋回村后,建民宿,开农家乐,卖“固阳”特产,干得热火朝天,李泽洋成了固阳县远近闻名的返乡青年创业典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泽洋告诉记者,他被推选为大庙村的村支书时,大庙村还是一个“后进村”,他发誓要通过自己“创业模式”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定要吃上“旅游饭”。依托该村春坤山旅游景区的文旅优势,2021年大庙村委一班人创办了全村集体产业的农家乐——“大庙人家”,第一年营业额就有5万元。

  “旅游旺季,一宿难求,提前一个月都预订不上。”李泽洋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所有的乡亲们腰包都鼓了才算富裕。于是就对有条件发展民宿经济的村民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试图说服。

  一开始,听说要改水改电改厕所,村民们嫌麻烦,不太愿意参与,李泽洋就先打样,做成一家带动一家。看着邻居原来的老旧平房变成了崭新明亮的青砖大瓦房,民宿开得有声有色,村民们看着眼热起来。

  “一间房一晚上住宿费320元,10间就是3200元,相当于五六桌宴会的价格,而且开民宿要比开饭店省事很多,且收益也高。”没想到两年时间,先后有13户村民加入到创办民宿产业中来,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和民宿。

  大庙村的农家乐项目不仅让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截至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村里的农家乐还帮助村民代销自家的牛羊肉,近几年为村民代销农畜产品近300万元以上。

民宿成了各地游客的旅游驿站(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民宿成了各地游客的旅游驿站(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大庙村变了,变美了,变得有人气了。这两年,各地游客,爬山的,游玩的,采风的,做黄芪药材生意的,还有更多来打卡的网红,他们通过镜头展示这里的乡村之纯美,北国之风韵。

  如今的大庙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包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包头市文明村”“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游春坤山,住山里人家,吃地道的后山乡土饭,唠唠家常,听听爬山调,感受诗与远方,静享鸟语花香,这就是来乡村游自在幸福的模样。”来自浙江自驾游爱好者田静表示,她是凭着旅游攻略来固阳游玩的,来感受一下这里22°的夏季清凉,品尝这里地道的乡村美食。

  据介绍,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仅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的周边游客,还有来自宁夏、西安、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

  随着天气回暖,深处阴山北麓的后山固阳县又迎来一年的旅游旺季。这几天,春坤山脚下的民宿和农家乐预订开始走热。

  “围绕旅游+特色产业黄芪产品服务,推广一些黄芪菜品餐饮、娱乐等新业态,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大庙村旅游合作商负责人贾伟说。

后山土特产品进了展厅(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后山土特产品进了展厅(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前两年,李泽洋还困惑于家乡的旅游产业周期太短暂,但是从去年开始,村里开始调整策略,那就是让旅游产业没有“冬季”。

  “夏天搞民宿、农家乐的接待,冬天做黄芪羊肉预制菜,拉长旅游的产业链。”憧憬着未来的发展蓝图,作为乡村带头人的李泽洋信心满满:“助力乡村振兴,让村民有甜头、有奔头。”

民宿内蒙古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