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在碳博会看到上海城市低碳转型的未来

在碳博会看到上海城市低碳转型的未来
2024年06月09日 10:42 上观新闻

  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于6月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会中心圆满闭幕。四天展期中,共举办1个主旨论坛、6个平行论坛和同期活动50场;各企业在展台上组织新品发布会、合作签约仪式和各类推介宣讲等配套活动629场;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126个,观众近9万人次。

  从城市空间、能源利用到循环再生等方面,本届碳博会涌现了诸多新方案、新技术、新理念,展示出中国城市的开发模式开始朝向以综合、绿色效益为导向,也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低碳转型指出了新方向与新路径。

  会呼吸的建筑

  “上海的屋顶是非常紧张的,又要有光伏,又要有绿化,还要有商业空间,所以非常值钱。”

  这番话出自碳博会某建筑行业论坛上的发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上海几乎已对所有大型公共建筑类项目提出了光伏安装的要求,同时需要项目方案包含智能系统和能耗监管的措施,所有这些动作都指向了一个目的——节能降碳。

  建筑是其中的重要场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指出,建筑业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7%,是碳排放的隐藏大户。

  当节能降碳被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老的建筑首先要改。就拿上海最具地标意义的南京路商圈来说,自2018年起,南京路步行街便开始规划对商业建筑进行新一轮的碳效提升改造,涵盖了30余栋建筑,涉及面积约48万平方米,目前新世界城、新世界大丸百货等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已先期推进。据介绍,从暖通系统的升级,到建筑光伏的应用,再到智能化的碳监测系统,南京路商圈将实现彻底的绿色焕新,预计项目完成时可实现商圈建筑降碳率15%以上。

  新建建筑同样需要满足节能减碳的设计标准,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超大型的公共建筑。在碳博会上,华建集团展示了正在进行的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项目。作为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上海东站总用地面积约0.3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36万平方米,集航空、高铁、市域铁路、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上个月,其设计方案通过评审,上海东站成为我国首个获得权威部门认定的超低能耗交通枢纽建筑,也是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

上海东站设计图。资料图片上海东站设计图。资料图片

  这样的超级工程如何做到减碳?破题思路是顺应自然条件,利用物理性能,进行被动设计。以小小的窗户为例,华建的设计团队结合了上海的地域特征与四季风向,调整了开窗的点位、角度、开启方式;在建筑整体上,则是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日照情况和热量散发的途径来规划封闭的区域和开放的空间。“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慧说,“适应自然环境,而不是改造,适应之后,能耗更小,经济效率也更高”。

  设计规划同时还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纳入低碳的思考。基础设施全方位综合服务企业AECOM是第二次参加碳博会,近期获选为奉贤新城江海经济园区转型提供城市设计服务。“在规划的时候就要思考项目建成之后,未来的50年、100年甚至200年,人们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是怎样的?如何在运营的过程中降低碳排放,并鼓励人们使用更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设计的关键”。AECOM中国区城市规划设计执行总监姜宇恒说。

  因此在奉贤的项目中,AECOM将生态与可持续作为设计主题,以公共交通的低碳出行方式为导向,整合了原本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绿地,打造了一个斜向的绿轴,将两个轨道站点串联起来。“这条绿轴既有生态的功能,两边又充满活力,将会成为地区重要的城市客厅。”姜宇恒说。

2024碳博会AECOM展台。采访对象供图2024碳博会AECOM展台。采访对象供图

  看不见的电厂

  6月1日起施行的《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将虚拟电厂列入电力交易主体,这意味着可控负荷、新型储能、分布式新能源等灵活性资源将进入市场,释放用户侧的灵活调节能力。

  所谓虚拟电厂,本质上是一套聚合了计量、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整合调度终端用户闲散的光伏、储能、充电桩、中央空调等电力负荷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接入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运行。

  中国电信在今年碳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自己的虚拟电厂系统。作为上海首个参与虚拟电厂响应的通信运营商企业,中国电信在今年1月时,参与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组织开展的迎峰度冬最大规模虚拟电厂快速削峰能力验证工作。

  稳定的可调度资源是中国电信的一大优势。其技术支撑单位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数碳咨询所所长袁潇洋介绍,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与通信局站拥有1:1的柴发备电,当国网需要电力调峰时,中国电信可以改由自备柴油发电机组供电给所有的内部设备,从而降低电网供电压力。

  事实上,商业楼宇、工业厂房、园区乃至居民小区都可以成为虚拟电厂的资源。黄浦区就在本届展会现场展示了全国首个居民虚拟电厂2.0版。居民虚拟电厂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对居民用能进行监测和管理,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APP查询家庭耗电记录。此外,黄浦区在虚拟电厂平台中增加低碳社区应用板块,展示社区碳排放排名和低碳知识内容,以“碳普惠”形式激励居民参与节能降碳行动。

  截至目前,黄浦区的居民虚拟电厂已累计接入用户超300户,接入用电设备超过900个,总接入容量超600千瓦,在夏季高温天需求响应试验中累计成功调节电力负荷超过100千瓦。

  除了资源外,虚拟电厂成立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可靠的平台系统。在中国电信的展台旁边就是另一家加入了虚拟电厂赛道的企业港华能源。他们不仅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虚拟电厂核心技术,包括负荷预测、最优调度等,还与腾讯共同开发了具有强大物联和数据管理能力的数智化能源生态平台——Tera Planet(碳汭星云)。港华智慧能源副总裁胡武华博士介绍,依托自研的虚拟电厂软件和“碳汭星云”平台的数据汇接和算力支撑,港华能源可以有效预测电力市场供需余缺,确保精准申报、高价中标、最优调度、高效履约,确保虚拟电厂经济高效运行。

2024碳博会港华能源展台。采访对象供图2024碳博会港华能源展台。采访对象供图

  港华能源于去年实现零的突破,并先后18次成功参与了深圳电网的需求响应市场。今年在碳博会上,港华能源也将自己的虚拟电厂方案带来上海进行了展示,并与恒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虚拟电厂合作协议。“未来5年我国可参与虚拟电厂的储能资源将达到50吉瓦时。这相当于20万用户一个月的用电,或是600万用户一天的用电量,”胡武华博士说,“虚拟电厂是市场的一片蓝海”。

  港华智慧能源执行副总裁张劲柏博士也表示看好上海市场的发展。他说:“上海的工商业客户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上海有很多高精尖的企业,减碳诉求强烈,相比传统企业来说有更大的电力灵活性。这将为港华能源在上海发展和深耕虚拟电厂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吃垃圾的虫子

  要想实现“零碳”城市,就需要全过程的节能降碳。在城市生活的末端,垃圾处理一直是环保的大难题。而在碳博会上,记者看到了许多废物垃圾处理的新可能。

  在上海城投的展区,一瓶瓶虫子标本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马聪介绍,这些虫子可是城投老港垃圾处理的“功臣”。“这些虫子可以用于处理湿垃圾,每天可以帮忙吃掉50吨湿垃圾。”马聪说,虫子的学名叫黑水虻,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除了能吃垃圾,这些黑水虻还能产出昆虫蛋白和虫砂有机肥,不仅降低了湿垃圾处理成本,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城投老港在碳博会上展示利用黑水虻处理湿垃圾的生物技术。吴丹璐摄城投老港在碳博会上展示利用黑水虻处理湿垃圾的生物技术。吴丹璐摄

  据介绍,现在上海居民社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要么会进入湿垃圾场,产沼气做资源化利用,要么会进入焚烧厂,发电做能源化利用,力求把垃圾回收的能效利用率做到极致。

  未来,城投老港还在规划将环保科创中心建到基地中来,“这样就能把过去分散在各个厂区的科研项目集中起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中试平台,加速环保技术的创新。”马聪说。

  无独有偶,就在城投展台对面的上实集团展台,也有黑水虻的身影。和城投不同的是,上实集团利用黑水虻来处理药渣和米糠。

  上实展台负责人陈超介绍,一开始,上实是希望利用黑水虻来处理上药的中药渣,但经过科研实证发现,农业废物更能帮助黑水虻合成蛋白质,于是便将上实东滩的米糠投入实验,效果果然很好,黑水虻的虫身和虫砂生物价值大大提高。

  现在,上实集团计划用黑水虻制作专业犬粮或蛋白类饲料,喂养上实服务项目的工作犬,虫砂也可以用作有机肥,返还东滩作为生态肥料。陈超说:“上实本身跨产业很多,通过跨产业的协同,我们实现了真正的循环利用,这也是对无废城市、低碳环保的一种探索。”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