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端午习俗游园热尽显传统文化无穷魅力

端午习俗游园热尽显传统文化无穷魅力
2024年06月10日 01:01 北京青年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北京端午习俗游园活动呈现出一派红火景象,折射出北京经济的澎湃活力和无限潜力。各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坚持以节假日为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首善标准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展示北京传统文化特色,持续加强精细化管理服务,定能进一步提升大国首都城市形象,持续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文旅行业持续繁荣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新篇注入更强劲动能。

  端午假期,各地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美团数据显示,端午假期文旅预订单量同比增长接近70%,北京、西安、成都、武汉、重庆、青岛、南京、长沙、上海为TOP10目的地,北京、武汉、西安、上海、成都用户出游热情最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数据显示,端午假期首日(6月8日),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108.67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59%。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历经岁月淘洗,在新时代展现着新的文化魅力。今年端午节期间,北京全市公园推出传统民俗、科普展览、文化活动三大类共计87项特色活动,可谓新意迭出、亮点多多。多家公园在沉浸式体验和多元互动项目上大做文章,让广大游客在游园赏景的同时,生动感受了端午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颐和园举行“诗韵端午,趣赏园林”活动,让游客们亲手实践,通过体验艾草香囊制作、粽子制作、诗词填空、观看展览等方式,度过一个美好的端午假期。香山公园开展“国风游园会”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学习“颔首礼”“叉手礼”“万福礼”等中国传统礼仪,相互行礼,体会传统文化魅力……打造沉浸式游园观赏体验,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习俗,既有效带动延长了消费链条,提升消费品质,更增强了市民游客的民族认同感,提升了文化自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节日期间,北京多家公园通过推进“游园+非遗”“游园+戏曲”等创新举措,深挖文化内涵,增强游园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游客黏性。比如,陶然亭公园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为市民游客现场演示杂技、中幡、老北京摔跤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让在场的市民游客惊艳不已。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园博馆志愿者携手演绎沉浸式园林“时令戏”《五福迎端午》,为观众送上端午祝福,给现场带来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如今,公园承载的文化功能日益丰富,其中文创产品持续迭代更新颇为引人注目。今年端午节期间,北京的公园文创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热捧。天坛、北海、紫竹院等多家公园开辟文化市集,现场分别有端午节日文创、公园特色文创展示和大运河世界遗产非遗摊位集中展示,打造文化创意体验新场景;陶然亭公园限时推出的“安康花束”,特别受市民游客的青睐。该花束在运用艾草、菖蒲叶、黄金球花与五彩绳等挂饰搭配的基础上,新增了葫芦和龙舟元素,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专程前来选购。事实表明,北京各公园坚持将自身环境与消费市场对接,提升文创活力,打通、拓展文创产品“创新之路”,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今年3月,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71.29%的受访者最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青年群体选择旅行目的地时的这一心理趋向,为旅游行业企业和各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待北京各公园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锐意开拓创新,多听取市民群众和游客意见,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因“园”制宜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需求。要让游园更方便舒心,让传统文化在游园活动中更加“活起来”“潮起来”,以各公园高质量发展助推北京加快建设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

  北京端午习俗游园活动呈现出一派红火景象,折射出北京经济的澎湃活力和无限潜力。各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坚持以节假日为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首善标准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展示北京传统文化特色,持续加强精细化管理服务,定能进一步提升大国首都城市形象,持续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文旅行业持续繁荣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新篇注入更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北京市端午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