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陕西“关中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娜:让关中绣球“十里飘香”

陕西“关中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娜:让关中绣球“十里飘香”
2024年06月10日 10:39 西部网

  记者/贺桐 杜鹏 惠璇璇

  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做包装,几张袼褙纸支起骨架,再用棉花裹香,丝线穿过……经过几道手工艺之后,一个精美的关中绣球就这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对于西安市未央区“关中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且是该技艺唯一一个传承人袁娜来说,这样的制作过程她早已烂熟于心。但这还不够,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是袁娜现在正在做,并且想要做好的事。

  袁娜回忆,关中绣球,陪伴着她一路成长。从袁娜记事起,家里的老一辈就在做绣球。不论是过年过节过生日,还是结婚生子搬新家,绣球都在这些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绣球承载着大家的祝福,就图个吉利,奔个好彩头!”袁娜称,自己的姥姥很擅长做绣球,于是,家里的门框上、孩子的书包上、自己的车里,随处能见到绣球。见得多了,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平常的物件,并没有太关注。

  工作以后,袁娜进入了保险行业。因为行业竞争压力比较大,为了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袁娜便经常将家人手工做的绣球挂件作为纪念品送给客户。久而久之,她发现,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小礼物深受客户们的喜爱。“有些客户还会跟别人推荐我的绣球,大家都来问我,绣球卖不卖。客户的支持让我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绣球,绣球的制作技艺是多么的珍贵。”袁娜说。

  于是,从2019年起,袁娜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制作绣球。绣球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手法娴熟。从打袼褙、裁剪绣片、制作内衬到填充缝合、装饰,再到最后的组合成型,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处理,才能做出针脚细腻、纹理整齐、式样美观的绣球。“这是个慢功夫,一定要耐着性子做,它能让人静下来、慢下来。”和保险行业的工作不同,做绣球能让袁娜的内心获得片刻宁静,精美的绣球诞生于自己的指尖,也让她特别有成就感。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里,袁娜渐渐喜欢上了这个精细的“手艺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娜参加了一个大型庆典活动。活动上,袁娜的绣球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制作绣球的手工技艺也得到了西安文化馆和美术馆的充分肯定。“那会我才知道,原来这项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申请认定,所以我赶紧提交申请,希望能成为非遗传承人。也是那次活动之后,我决定全心投入这个行业,为非遗的发展传承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袁娜说。

  2022年,袁娜正式成为“关中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得知这个消息,她激动得睡不着觉。也是在那一年,袁娜从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里获得启发,她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千里江山图和绣球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那之后,袁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开始研究设计“只此青绿”版的关中绣球。经过多次尝试,一年之后,这款用千里江山图拼接制成的绣球,终于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款绣球接连获得了几项大奖,让我很受鼓舞。最近,学习强国APP的非遗专区还上架了我设计的这款绣球,有很多人喜欢它,并且愿意买回家,我觉得还挺自豪的。”袁娜说。

  绣球“只此青绿”获得的一致好评,给了袁娜极大的信心,也鼓励她在绣球制作技艺的创新之路上不断钻研。袁娜称,传统的绣球,上面凸起的部分都是缝合的,尤其以象征太阳的四瓣花纹为主要图案。而姥姥教她做的绣球,会通过打袼褙让绣球更立体。她一直坚持采用古法拼角工艺,通过6片圆形叠加的方式,缝制成一个有12片花瓣的绣球。“最近我开始尝试做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绣球,也就是说,一个绣球能有108片花瓣,有108个不同的面和图案,这个工序会很复杂,稍微错一步,绣球就成不了了,但我很想挑战一把!”

  遵循古法、纯手工制作,是袁娜一直在坚持的事。采访现场,袁娜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从桌子底下搬出了一个“老古董”。“这个碾子是用来碾压香料的,我姥姥之前用过。据说,我姥姥也是从老一辈手里接过来的,一代代传到了我手里。”说着,袁娜便将调配好的药材倒进了碾子,开始用力地碾压。等到药材完全碾成粉末,袁娜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虽然累,但我还是要坚持古法制作,因为这样碾压出来的香料,能够最大程度保存药性,并且留香时间久,大约可以维持一年左右,这些都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袁娜说。

  谈起未来对绣球制作的规划和设想,袁娜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此前,她已经尝试制作过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类型的绣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绣球里,让更多人了解并且喜欢关中绣球,是袁娜最想做的事。“可能很多时候,大家说起绣球,首先会想到广西。但其实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和绣球有关的典故也有很多,比如,唐僧之母殷温娇曾在长安抛绣球于状元郎陈光蕊,自此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唐懿宗时期朝中丞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这些故事里其实都提到了绣球,这说明,绣球和我们陕西,早早就结下了缘分。”

  记者采访当天,袁娜的摊位前,时不时有人来询价。端午节临近,买绣球香囊的顾客越来越多。“绣球香囊,就是在绣球里加入香料,两者结合,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性更强。”除了成品,今年,袁娜还把一些香料的原材料摆在了摊位旁边,供顾客选择调配。功效不同,所用的香料也不同,袁娜对香料也颇有研究。“其实这些香料的搭配,我是参考了古书上记载的配方,这也是一门学问。起初,古人在绣球里放香料主要是为了防虫,但现在,香囊里的香料经过搭配,可以有很多作用,看顾客需要什么功效了。”袁娜说。

  丝线缠绕间,药草飘香,一个个绣球在木质的展示架上随风摇曳。记者和袁娜告别时,她还在忙着和顾客介绍绣球的种类。一针一线里,藏着袁娜对关中绣球独特的情感,也藏着她传承技艺、发展非遗的决心。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高佳槐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