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承包千亩农田!科技小院四个90后要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个样”

承包千亩农田!科技小院四个90后要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个样”
2024年06月10日 07:42 河北新闻网官方

  来自科技小院 承包千亩农田

  四个90后要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个样”

  日前,在曲周县王庄村“绿色吨半粮”试验田,叶松林(左一)、郝展宏(右一)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一起察看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摄

  机器轰鸣,麦浪翻滚。

  6月5日,两台联合收割机在曲周县王庄村的麦田里穿梭作业。

  四个年轻小伙子忙着在地头指挥。

  叶松林、郝展宏、蔡东玉和冯小杰,四个90后,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来自科技小院。

  地头,立着一块展示牌——绿色吨半粮:大平原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转型样板。

  当天,经过专家抽样测产,这块“绿色吨半粮”试验田产量数据出炉——724.55公斤/亩。

  老一代农大人把“盐碱窝”变成米粮川。如今,四个“新农人”扎根田野,探索曲周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子。

  追赶80%

  四个农大学生包了100亩地。两年前,这在曲周县第四疃镇是个新闻。

  2022年5月的一个晚上,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宿舍,火锅冒着热气。

  叶松林,已硕士毕业、留在实验站做科研助理。郝展宏和冯小杰,在读博士。蔡东玉,博士后还没出站。

  四个人边吃边聊,话题越来越走心。

  “论文上说这个技术能增产10%,那个能增产15%,数据这么漂亮,农民为啥不用?”

  “有的技术在试验田里效果那么好,到了农民地里咋不灵了?”

  …………

  你一言我一语,问题最后聚焦在一点。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但发达国家普遍在80%左右。这个差距怎么追?

  一阵沉默后,有人提议:“要不,咱包块地,种种试试?”

  当即有人接话:“咱们打个样,把那些实用又好用的技术找出来、推下去!”

  “你是学农机的,他研究灌溉,他搞农艺,种地,难不倒咱!”四个人一拍即合。

  第四疃镇刘庄村有100亩空地,听说农大的学生想承包,镇里拍板——先种,收了粮食再交租金。

  2022年6月,叶松林注册了曲周县科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四个人发挥各自特长,设计了一整套种植计划,又借来农机,赊了种子、肥料,信心满满地干起来。

  练成“多面手”

  万事开头难。计划外的挑战一个接一个。

  玉米播完,本打算两天浇完水,到了地头才发现,机井管线老化,重新架线还得找电工。

  四个人连夜做方案,买汽油泵、铺管子,引村旁的河水救急。折腾了十多天,河水终于流到地里。

  第一次打药的经历,也不完美。

  为了控制杂草萌发,他们借来打药机。

  上去一看,郝展宏顿时傻眼了:那么多按钮,控制喷头高低的,控制流量的,控制速度的……

  他一通调试,打药机开动。

  因为没有操作经验,打药机根本不走直线。一趟走完,回头再看,药干了,分不清哪儿打了、哪儿没打。

  天公也不作美。当天没看天气预报,大风把喷洒的农药吹飞了。

  过了一阵,去地里一看,有的地方草长得比玉米都高。

  收了玉米,交完租金,还了欠账,算一算,没挣钱。

  下一季种小麦,他们把承包地扩大到200亩。

  播种、浇水、施肥、打药,全都自己干。

  到了小麦灌浆的节骨眼儿,一场冰雹让三成麦子遭了灾。

  忙活几个月,还是亏了本。

  但他们觉着,没亏。

  一年实践,四个人面对自然灾害多了平常心,摸透了所有作业流程,能熟练驾驶各类农机,发现玉米早播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很有效……

  四个高材生,成了田间地头的实战派、“多面手”。

2022年10月,曲周县李口村,四个人在承包的地里播种冬小麦。中国农业大学供图2022年10月,曲周县李口村,四个人在承包的地里播种冬小麦。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攻关“吨半粮”

  转眼到了2023年4月,一场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在曲周打响。

  科技小院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联合多家单位,要在这里建设“绿色吨半粮”万亩试验基地。

  从改土治碱,到农业综合开发,再到科技小院,张福锁院士说:“曲周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他希望,这片土地能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曲周路径”。

  四个人有了新目标——承包1000亩地,进行“吨半粮”试验。

  “几个学生会种啥地,还敢搞千亩?”

  “那么高的学历,受这个累,不如好好找个工作。”

  比起冷嘲热讽,现实的困难更大。

  1000亩地,至少得投资150多万元。他们跑遍县里的银行,没人肯贷款。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

  “总书记在信里鼓励农大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不就是咱们正在做的嘛!”四个人相互鼓劲。

  一封信,让更多人对他们有了信心。

  曲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动上门,不到10天,110万元信用贷款到账。

  冯小杰的父亲、郝展宏的家人拿出了积蓄,蔡东玉、叶松林从线上申请到贷款。

  四个人开始攻关“吨半粮”。

  打造“样板间”

  位于刘庄村、付庄村的“绿色吨半粮”试验田,五六百亩地一望无际。

  这是曲周成方连片面积最大的一块地。

  “我们流转了150家农户的地。想一想,要是挨家推广技术,不得把嘴皮子磨破。”叶松林说,他们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技术集成的“样板间”。

  走进试验田,扒开麦根下面的土,一条拇指粗细的黑色塑料水带露出来。

  这套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是去年夏天四个人亲手铺设的。

  在曲周,小农户和大部分合作社给农田浇水,习惯大水漫灌。大面积使用滴灌,这是头一份。

  滴灌,听起来不是新鲜事物,为啥没人用?

  原因无非几个:怕花钱,嫌麻烦,对效果没把握。

  那就用事实说话。

  水肥一体机一开,顺着水带上细小的出水孔,水肥直接到了麦苗根部。不用人看着,晚上也能作业。

  算算账,相比大水漫灌,滴灌每亩地节水三成多、节肥近两成。

  都说水大、肥大产量才高,滴灌效果行不行?

  “返青期,试验田的小麦长得壮、分蘖好,把旁边小地块的比下去了。”王庄村村民王永胜家住试验田对面,滴灌的好处,他逢人就夸。

  “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技术、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二次包衣……这片地里,还有很多实用技术。

  叶松林说:“这些技术最适合曲周的土地条件,有推广价值。”

  6月5日,测产现场来了不少曲周县的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

  小麦亩产724.55公斤,加上去年秋天同地块玉米亩产753公斤,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48吨,接近“吨半粮”目标。

  “‘绿色吨半粮’,既要高产,更要绿色。节水节肥、减排增效,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叶松林在地头给几个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提升土壤肥力是长远目标,三到五年,土壤有机质提升2%—3%,那将非常了不起!

  跑好“这一棒”

  入夜,曲周实验站办公楼的露台上,忙了一天的叶松林坐下来。

  谈到毕业后为什么留下来,他提到一件小事。

  2021年,他在王庄科技小院的研究完成,准备回北京。一个老乡听说后,喊他去家里吃饭。晚上,村里的路漆黑,远远地,那一户的门灯亮着,他心头一热。

  跟农民待得久了,就会舍不得、放不下。

  在农村长大的冯小杰,也有留下来的理由。

  他常想,等他爸这辈人干不动了,谁来种地?谁会种地?

  农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冲在前头。

  盛夏农忙,胳膊晒爆了皮,赶上冰雹,碰到涝灾……种地不易,但地头拍下的照片,留下的总是他们灿烂的笑脸。

  这些天,曲周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王寒菊忙着把一批批种粮大户领去试验田学习,她希望这四个年轻人能把大户和合作社都带起来。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看得更远——曲周是黄淮海平原耕种模式的缩影,绿色种植技术成熟了,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

  这需要一代代农大人接力下去。

  6月的曲周实验站,大滨菊开得正盛。

  辛德惠院士的墓碑前,常有人驻足悼念。

  改土治碱,辛德惠院士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农业事业。

  “我们必须干下去,我们一定能干好!”

  皓月当空,这是四个“新农人”的承诺。 (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王璐丹)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