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哟嗬嗬,这长盛不衰的乌兰牧骑……

【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哟嗬嗬,这长盛不衰的乌兰牧骑……
2024年06月14日 03:15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2】

  光明日报记者 刘宇航 高 平 王 潇

  “黄鬃马,膘肥体壮,是我遥远路途上的伙伴;心上人,身在遥远的他乡,心里是否想起过我……”夏日里的北疆草原绿浪翻腾,一曲悠远深情的蒙古族长调蓦地响起,穿透清风的吟唱、骏马的嘶鸣,瞬间抓住了我们的心。

  循着歌声走进一个蒙古包,一支文艺团队正在演出。几名身着蒙古族服饰的姑娘婀娜起舞,年轻的马头琴手拉动弓弦,一位黑红脸庞的老人站在场地中央,微闭双眼,张开双臂,陶醉地纵情放歌……

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演员在敕勒川草原表演歌舞“欢腾的敕勒川”。光明图片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演员在敕勒川草原表演歌舞“欢腾的敕勒川”。光明图片

  向身边一位敦实小伙儿询问这是哪里的演出队伍,他低声告诉我们:“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大名鼎鼎的乌兰牧骑,记者早有耳闻——从1957年起,为了让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牧区群众能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演出,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建立一批“装备轻便、便于流动、水平专业”的小型文化工作队,这就是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至今,他们已在送文艺下乡的路上走过67年,成为备受农牧民们喜爱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我们此刻所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这么好的路,来回都靠骑马、赶勒勒车。有时跑上一整天,才能碰见一两个蒙古包。我的父亲乌力吉陶克套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队长。那时,他带着8个队员,赶着一辆勒勒车,拿上五件乐器、两块幕布,高举红旗,去赛罕乌力吉苏木进行首次演出。那里特别偏远,当地农牧民很少出远门,最盼着听到外面的声音。”乌力吉陶克套的女儿哈斯回忆。

  那时正是仲夏,草原上烈日灼人。途经连绵几十公里的沙窝子,勒勒车翻了,队员们还迷了路,走了9个多小时才赶到演出地。然而,当看到翘首以盼的牧民们,他们立刻忘掉了疲惫,喝口水、整整装,便开始了表演。寂静的草原,激荡起歌声、乐声、欢笑声……

  就这样,“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一支支乌兰牧骑在草原上奔走,“上台是歌舞演员,下台是吹拉师傅;走草原一匹骏马,走农区一辆勒勒车”。他们把歌声与快乐送到浩特(村落)、送进牧场,成为活跃草原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1964年,乌兰牧骑发展到30多支,影响越来越大。他们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亲切接见。改革开放后,乌兰牧骑走出国门,把独具特色的草原艺术一次次带上国际舞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乌兰牧骑曾一度遇到困境……但一大批队员选择了坚守,执着地挺了过来!今天,乌兰牧骑已经发展到75支队伍,每年演出超过8000场。

  乌兰牧骑,为何能够长盛不衰?

  “因为他们和牧民始终心贴着心!”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会长那顺认为。他告诉记者,自诞生之日起,乌兰牧骑就坚持“只要有一个牧民看,就上门演出”的传统。“他们不仅是演出队,还是‘政策宣传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

  2018年,四子王旗乌兰牧骑到脑木更苏木下乡演出,听闻附近的阿木古郎草原上有一位七旬独居老人,已经多年没有出过远门,队员们立即赶往他的家。

  指导员那木拉至今还记得老人惊喜的样子:“他嘴唇哆嗦着,激动得不停搓手,给我们端上滚烫的奶茶……我们为他进行了一场表演,还把院子、羊圈打扫干净。老人泪流不止,临别时拉着我的手,不停地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

  看着老人期盼的目光,那木拉当即决定:以后每年都带队来!此后,每到夏天,队员们都会带着新排的节目来到老人身边,而老人也总是早早守在门口,等待着“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一专多能、一专多用,每位乌兰牧骑队员都是多面手。能唱歌、演奏、跳舞、编创,也能理发、打井、放羊、饮马……他们成了农牧民们离不开的亲人。

  新时代的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不变,演艺水平不断提高——

  功能更加丰富多样。他们探索出“乌兰牧骑+”基层服务队形式,打造“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17支乡村乌兰牧骑为基层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等高校,多支业余乌兰牧骑组建起来,开展基层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

  人才更加年轻专业。如今,乌兰牧骑纷纷引进专业文艺院校毕业生,唱功、舞蹈、乐器,样样优秀。1998年出生的乌云嘎从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听说家乡的乌兰牧骑招人,她立即报名,并于2021年考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来是出于对乌兰牧骑从小养成的热爱,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乌云嘎说。

  风格更加时尚,老少咸宜。在演唱会、音乐节、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双合尔组合、查干乐团等面目一新的乌兰牧骑组合。他们以民族歌曲为基础,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展现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乐迷……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心中都深藏一份自豪与荣耀。这份自豪与荣耀,源于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他们“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殷殷嘱托,如同甘霖滋润着队员的心田。乌兰牧骑,这“红色的嫩芽”,在这片土地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吐露芳华。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4日 01版)

  [ 责编:王宏泽 ]

表演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