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重庆第1眼 | 从“背篓专列”到“背篓轮渡” 用“绣花”功夫托起老乡“背篓”!

重庆第1眼 | 从“背篓专列”到“背篓轮渡” 用“绣花”功夫托起老乡“背篓”!
2024年06月14日 07:16 新浪新闻

  

  第1眼-重庆广电

  重庆地铁“背篓专线”为大家所熟知,而在忠县长江段,还有一条水上的“背篓专线”,一艘往返于忠县县城和洋渡镇的客渡船——渝忠客2180。

  “背篓轮渡”一年出船363天,剩下的2天,是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穿行江上,它速度不算快,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的作用?十年如一日地运送菜农进城卖菜。

  渝忠客2180,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从起点洋渡镇到终点县城西山渡口,开车50分钟,坐船却要两个小时。看似没有效率上的优势,但对沿江而居的菜农们来说,这艘老渡船却是不可替代的。

  村民 谢大哥

  挑得多的话,要卖个百多块钱,少的话就几十块,坐船一个划得来,安全性也好。

  村民 朱大姐

  菜不收货费,宽宽松松,船员有时间还帮老人挑一挑。

  每天往返洋渡镇和忠县西山码头的,多是当地的菜农,他们说,相比客车,坐船空间大一些,菜篮子、生禽也更好放一些,当然还有重点的一点,坐船更便宜。

  多年前,秦大益和曹利芳合伙买下这艘旧渡船,2013年定的价格,船票5到12元,十余年未变;而出一趟船,油费成本大约600元,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有80人以上才能回本。

  那为何不卖船退出?船长秦大益说,他家三代人都是开渡船的,有感情了,他想坚持下去,因为他的船还有人需要。秦大益和曹利芳的老渡船确实有很多人需要,再回到船上,看看老乡们的日常。

  58岁的朱大姐,一路上都守在舱门口,关注着每一次停靠时上船的人数,以此推算今天的行情。

  甲板上的鹅,则属于老船客秦大满。十几年前,他就从卖菜起步、攒下家底。

  这一船的乘客,大多都是这样,这艘渡轮,见证了他们精打细算的日常。

  两小时航行后,上午8点半,渝忠客2180准时在西山渡口靠岸。

  返程的船在下午2点半出发,大家得赶着回家之前,打折也好,换地儿也罢,尽量多卖一些。

  如果剩得多,怎么办?过去,这一天就可能白忙活。现在,船长“一哥”秦大益和船娘“芳姐”曹利芳的直播间,起了兜底的作用。

  “芳姐”  曹利芳

  今天就有粉丝叫我买了几位爷爷的四季豆,买了好几十斤,全部送到养老院去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条拍摄“背篓轮渡”的短视频流传到网上,“渝忠客2180”的热度直线攀升,收获了两百多万粉丝。

  靠着直播所得,老轮渡坚持了下来,多余的收入,轮渡“一哥” 秦大益和“船娘”曹利芳还拿来为菜农们提供免费早餐。

  这样的暖意不断延伸,在离西山码头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地特意规划建设了一个临时交易市场,今年5月7日投入使用。当地的海事部门,也为"背篓轮渡"在长江主航道外开辟了一条单独的航线。正是这份一份共建、共情和共行,托起了老乡们的“背篓”。

  而同样托起老乡“背篓”的,还有对“背篓专线”各方予以的关注和大力扶持。我们把目光再转向轨道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 防空洞背篓菜市”,看看那里又为老乡和市民带去怎样的便利?

  早上7点50分,菜农们抵达轨道交通红土地站,从1A出口出来步行5分钟左右,就到达了防空洞背篓菜市场。

  早上8点,菜市场开市。一时间,询问声、吆喝声、付款声此起彼伏,防空洞里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而市民们,也对此纷纷点赞。

  “ 防空洞背篓菜市” 目前是每周六早上8到11点开市。就像网友所说,因为“背篓菜市”,重庆这座立体多维的城市又多了经典的一幕:地下是载着乘客快速驶过的地铁;坡顶是住满居民的楼房;山体中间的防空洞内,赶场的市民和坐轨道来卖菜的农户,周六的清晨在这里笑脸相逢……山水之间、城乡之间,人间烟火中升腾的希望与暖意,便在这里彼此交融。

  城市治理需要这样的“关键小事”“暖心好事”,我们该怎样更好地托起老乡们的“背篓”?在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主任谭志雄教授看来,背篓承载的是农民的辛勤汗水,是市民的餐桌需求,是城市的烟火气息。要更好地托起乡亲们的“背篓”,建议一是要深入总结并广泛传播重庆“背篓专线”、“背篓菜市”、“背篓轮渡”等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挖掘更多的现实场景,让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现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第二个是要积极引导更多社会企业开放闲置场地,为菜农提供更多售卖的场所,也方便市民采买。第三个是要创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城市的发展更体现在对生活其中的鲜活个体的包容和关怀,推进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多下“绣花”功夫,多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有力度,有温度,这就是民生。从忠县的长江边,到“防空洞背篓菜市”,正是在这样的一处处细节中,重庆这一方水土的人,和这座城市的品质变得更为真切,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民生实事做实,把好事做好,让这份暖意变得更可感可及、可触可亲。

  (第1眼-重庆广电 傅了 吴静 张月藐 李艺 袁媛 李波 陈力 综合报道)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