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记者走基层|塞罕坝输电运检员用上巡检神器

记者走基层|塞罕坝输电运检员用上巡检神器
2024年06月14日 08:03 河北新闻网官方

  少走一半路,效率提数倍

  塞罕坝输电运检员用上巡检神器

  6月7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供电公司输电运维检修班班长陈立(右)和同事一起用无人机巡检塞罕坝35千伏山机线。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摄

  无人机、望远镜、相机、绝缘棒、验电器、记录本……6月7日7时,陈立一样样清点运检装备,他是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供电公司输电运维检修班班长,装车、启动、出发,一天的巡检工作开始了。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即将开园,用电高峰季也随之而来,运检班要提早排除供电隐患。

  陈立当天要巡检的是塞罕坝输电“大动脉”——坝上主供线路35千伏的山机线。

  山机线全长44.434千米,有杆塔230基,绝大部分建在山上。“看到那根线杆没?”陈立指着远处山机线经过的一条山脊说,“爬到那儿至少4个小时。”

  过去,陈立和同事巡检山机线,巡5基杆塔,要走三四万步。而6月3日,陈立走了一万六千多步,就巡了50基杆塔。

  巡检步数是之前的一半,效率却是之前的十倍,这是怎么做到的?

  “多亏了这台巡检‘神器’。”陈立说着打开一只小黑箱,取出一台小型无人机——大疆御3。

  开机、预热、走你。陈立操控着无人机直奔山脊上一处线杆,塔基、塔身、塔头、悬垂片、输电通道……遥控器的拍摄键连摁几下,1基线杆12个部位的4K高清照片都有了。陈立带了6块电池,能支撑无人机工作3个小时以上。

  10时20分,无人机巡检到山机线69号线杆时,发现了问题——一片白色悬垂片遭遇雷击,已经发黑。陈立把图片放大,还发现一道细微裂纹。

  悬垂片位于杆塔顶端,遭雷击开裂,是常见问题。开裂的悬垂片绝缘性能会下降,严重时会导致停电。

  陈立把悬垂片隐患记下来,图片上传到系统,最快次日就能完成更换。

  此前效率没有这么高。就拿查找隐患来说,陈立要举着望远镜挨个线杆看。

  无人机,只是帮助陈立巡检的“前哨”,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供电公司,还设有智慧“后端”——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

  15时20分,陈立接到平台管理同事的电话:35千伏机御线061号支线线下,一辆吊车在作业,有触线隐患。

  陈立赶到现场得1小时,但分片区设有护线员,他马上联系属地护线员,对方10分钟到达现场,提醒吊车降低作业高度,及时驶离线下,消除隐患。

  今年4月底,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投入运行。它加载了一张厘米级精度的高清三维地图,收集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27条输配电线路及周边环境的海量数据。同时,平台接入了安装在杆塔上的508套双光摄像头,实现全线路视频影像可视。

  “有了平台提供的实时信息,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设置巡检线路,巡检精准度和效率都提高了。”陈立说。

  18时,巡检结束。陈立看了看手机记录的步数:15309步。对应的工作量是:巡检48基杆塔。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无人机杆塔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