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44年坚守,三代接力义渡乡亲 只为一句“不收钱”承诺

44年坚守,三代接力义渡乡亲 只为一句“不收钱”承诺
2024年06月14日 10:36 新浪新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潘庆芳 秦祖兵

  6月12日,红安县七里坪镇石家咀村郭家埠渡口,一艘“鄂黄冈客9042”号渡船载着7名乘客划开细浪,螺旋桨声伴着一道道水花,轻盈地掠向200米宽的对岸,船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老船长人好,摆渡不收钱,还从没见他发过脾气,大家都喜欢坐他的船。”73岁的团山村村民汪德学说。娴熟地将船停稳,61岁的老船长石和良忙着搀扶老人,妻子吴友梅跳下船拴住缆绳。

  眼下,乡村冒出许多路和桥,但在山区,渡船仍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刚过去的端午节,石和良夫妇一天摆渡了100多位村民。

  郭家埠渡口位于全国历史名镇、红色旅游名镇红安县七里坪镇倒水河畔,渡运惠及周边10个村、2万余名群众的出行。

  百年接力

  — 只为一句“不收钱”承诺 —

  清清的倒水河两岸绿树婆娑。郭家埠渡口候船亭,石和良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消瘦的脸颊透着精干。他乐呵呵地送走摆渡村民,回到屋子擦拭着35年前的先进渡工奖状。指着一摞发黄的老物件,石和良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发源于河南的倒水河,从北向南流到红安县,穿城而过,最后流经武汉市新洲区汇入长江。红安县在倒水河有周家埠、郭家埠和方家埠三个老码头。

6月12日,红安七里坪镇石家咀村,石和良驾驶渡船横渡倒水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红安七里坪镇石家咀村,石和良驾驶渡船横渡倒水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那时的郭家埠渡口商贾云集,而摆渡到对岸去麻城很方便。1910年起,我爷爷石世劲就是这里的渡工,最初的过河工具是只能坐两名乘客的小木船,再到可载多人的竹排,都是免费摆渡。”石和良回忆。

  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游击队通过郭家埠渡口,石世劲利用原始的竹排运送红军战士,转运干粮衣物,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以后,郭家埠渡口由石和良的父亲石生福接手,他接续义渡承诺,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坚守摆渡每一位过河的群众。

  “小时候,经常听到同村人夸父亲‘落念记’(红安当地语言,意思是为人很好),还有人往他手里塞鸡蛋,我就想,以后也要跟父亲一样当渡工。”石和良说。他儿时经常深夜被父亲的脚步声惊醒,原来是村民有急事要过河。刚开始,他不理解。父亲告诉他,做人做事,你对别人好,别人就对你好。这句话在石和良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时间长了才知道这就是信任。

  1980年,石和良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

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父亲经过考察,在5个儿子中选定我成为接班人。”提起此事,石和良一脸骄傲。“不过,父亲将渡口交给我管理,一再叮嘱,从你爷爷开始,这个渡口是义渡,是不收钱的红色渡口,你一定要服务好乡亲,不能坏了石家的好名声。”

  从此,石和良与摆渡结缘,也见证了郭家埠渡口的巨变——渡船的材料历经木质、石质、铁质,再到钢质。2007年开始,渡口用上有动力的机械船,如今的钢船可坐10人。不变的,是石和良“随叫随到”的坚守。

  44年坚守

  — 义渡群众40多万人次 —

  “在对岸摇摇手,老船长就开船过来了。”在37岁的石家咀村村干部梁凤玲心里,坐小木船过河看外公,是她儿时最快乐的事情。

  梁凤玲说,石叔叔为人热情,总是笑眯眯的,在这里人缘很好,十里八乡的人他都熟悉。一旁的石和良听了憨厚地一笑,脸上显现出几分羞涩。

  村民施红娟记得一段往事。2021年,她母亲李一梅坐渡船回对岸的娘家,可到了晚上,娘家人说没看到人。得知消息的石和良急忙开船载着施红娟到对岸,一起寻找老人。一直找到半夜,终于在路边找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

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此后,每逢李一梅坐船,细心的石和良都会提前通知她娘家人。看到家人在岸边接到老人,他才放心地离去。“母亲去世前,还一直念叨着老船长的好。”施红娟说。

  44年来,石和良义渡两岸群众40多万人次,他负责的渡口未发生安全事故和乘客滞留,多次被省市评为达标乡镇渡口。

  无安全事故的前提,是过硬的驾船技术。

  提起三代渡工的驾船技术,83岁的村民石生全竖起大拇指。“从小木船划桨,到竹排撑篙,再到现在驾驶钢质船,石家三代人就是一个稳字。”石生全小时候坐过石世劲的竹排,印象中,石世劲总是站稳八字步,在水上波澜不惊。他说,二代渡工石生福记性好、水性好,凭借多年的航行经验,他能预判每一处漩涡、每一块暗礁的位置。

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在渡船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在渡船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渡船绝招也传承了下来。在渡船上,石和良穿着救生衣,双手紧握舵轮,巧妙地绕行或稳稳地进退。“船变大,装载的人多了,责任也变大了。”石和良19岁就考取了渡工证。“渡船客人的眼镜、包包不慎掉进水里,都是他一个猛子扎进去捞起来。”一旁的石生全直夸他水性好,船坐得放心。

  20年不变

  — 一个手机号印证便民初心 —

  对于石和良来说,渡工的工作并不轻松。在石家咀村,以前倒水河以西没有公路、没有医院,村民有急事,只要一个电话,不论是农忙还是夜晚,他都会在半个小时内出现。乘客们身体有疾病、年龄太大,他甚至会在下船之后,一路护送到家。

  “村里大部分的村民都有我的手机号。”石和良自豪地表示。他打开手机给记者看,里面存了500多位村民的电话。为了方便村民联系,20年来他的手机号一直不变。

  2009年,46岁的石和良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不仅义渡,还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多方为村民服务。

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驾驶渡船摆渡村民过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83岁的村民李作厚记得,2016年7月,红安县遭遇罕见洪水,倒水河暴涨,他因行动不便,被洪水围困家中,屋内积水达1米多深。

  接到老人的求救电话,石和良凭借精湛的渡运技术,与村干部一起“三进三出”,将李作厚一家四口及生活用品、粮食物资等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那年汛期,他转移受灾群众300余人,运送物资几十吨。

  乐在其中

  — 渡口升级坚守初心 —

  船一日不停,钱一分不收。石和良的日子咋过?

  石和良和妻子生活的主要来源是渡口旁的五亩田地,种植着水稻和花生。“种田一年纯收入5000多元,两口子过生活够用了。”石和良说,如今3个女儿都出嫁了,每年还给他们生活费。因为爷爷、父亲对乡亲们的承诺,他放心不下乡亲,放弃与子女一起进城居住、颐养天年的机会,依旧居住在渡口附近的老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碰到石和良生病了,村民们会带着土特产探望他。

  10多年来,交通运输部门每年拨付石和良3000元至7000元的退坡资金,用于支付渡船的燃油、维修保养等费用。

  2022年,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奖补政策,创建“美丽乡村渡口”,郭家埠渡口投资200余万元提档升级。在村里帮助下,石和良将五亩薄田调至渡口附近。他生活在渡口、劳作在渡口、服务在渡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河水悠悠,义渡不止。

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在渡船上等待村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6月12日,郭家埠渡口,石和良在渡船上等待村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石和良眺望着下游5公里处的工地,那里将建成一座桥。他感叹,随着时代的进步,倒水河两岸的桥越架越多,乘坐渡船的人也变少了,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在石家咀村,因上下游桥梁太远,渡船仍是村民最近的过河交通方式。

  曾有人问石和良,为什么不歇下来享享福,他认真地说:“只要还有一名乘客,我就放不下手里这把舵。”

  扁舟一棹,浮浮游游,承载着百年的信任和承诺。

  石和良时常记起父亲曾对他说的一句话:“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要把自己的渡船当成两岸老百姓的船,给他们及时行方便、做好服务。”这是他对这片土地最质朴的奉献。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