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对话玉溪若水童声合唱团:流量之后,“若水”绵长

对话玉溪若水童声合唱团:流量之后,“若水”绵长
2024年06月14日 16:17 云南网

  视频:陈思蒙 刘畅

  今年3月,一首《螃蟹歌》爆红网络,稚气的童声加“洗脑”的方言,令不少网友直呼“太上头”。

  这首歌的演唱者是云南玉溪若水童声合唱团(以下简称:若水合唱团)。与此前登上央视元宵晚会演唱《小雅·鹿鸣》的玉溪师范学院附小童声合唱团一样,若水合唱团由老师兼指挥普海玲一手创立。去年,因普海玲工作变动,同为音乐专业出身的姐姐普海兰接棒,以延续孩子们的热爱。火遍全网的《螃蟹歌》,就是由普海兰带领若水合唱团为当地村晚所唱。

  从2020年组建以来,这个来自乡村小学的合唱团从零开始,不仅走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还唱响了世界合唱比赛的赛场。而网络热度的不断攀升,更让他们持续活跃在大众视野当中。

  不久前,云南网记者来到了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时值周末,校园内显得格外安静,唯有若水合唱团的排练室里音符跃动。普海兰正带领大家进行新歌《逐梦少年》的排练,继续用音乐点亮童心、用歌声连接世界。

  云南网:2020年,普海玲老师组建若水合唱团后,您也第一时间向她伸出了援手。作为志愿者、旁观者,当时对若水合唱团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普海兰:我第一次参加若水合唱团的排练,是因为大家要参加江川区的一场比赛。我妹妹作为指挥,我作为伴奏。后来,我就以志愿者的身份,不定期地参与到合唱团的伴奏工作中,跟孩子们的接触也慢慢多了起来。

  回头想想若水合唱团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觉得孩子们在歌唱的时候,很投入、很沉浸。虽然脸上不会有太多的表现,但是我们看得出来,他们很喜欢唱歌,很珍惜这个机会。他们随时都会盯着我的妹妹,每个要求也都会认真去做。

  云南网:关于若水合唱团成立初期的状态,网上也有过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的网友可能会觉得孩子们是在完成任务,其实并不喜欢唱歌。您怎么看?

  普海兰:我看过那些评论,有的网友认为,孩子们脸上没有太多表情,是因为他们不高兴。这个事情我最有发言权。我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很理解农村孩子。他们有很多想法,却常常不知道怎么表达,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别人交往。若水合唱团的孩子们既然愿意在学习之余花时间参加排练、参与合唱,那肯定是喜欢这件事的。如果不喜欢,又怎么坚持得下去?

  云南网:是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歌唱的热爱,促使您后来接手若水合唱团?

  普海兰:我非常喜欢合唱这门艺术。我也见证了妹妹从零开始组建这个合唱团。从没有到有,每一步都很艰辛。最开始的时候,家长不理解,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合唱,只觉得可能会影响孩子学习;孩子难以坚持,因为合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若水合唱团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最终还是坚持走了下来。我自己也非常舍不得让若水合唱团面临解散的危机。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知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孩子们能有一个阵地,在课余时间进行合唱,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想承担起这份责任,让孩子们继续把歌唱下去,让若水的故事继续讲下去、传递出去。

  云南网:您见证了若水合唱团从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也目睹了孩子们的变化。在您眼中,孩子们现在唱歌的状态,与最初相比有哪些具体的改变?

  普海兰:我感触最深的是4月23日。当时,我们参加了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春风里——彩云追阅”阅读盛典的演出,他们没有任何怯场。后来看到孩子们的特写照片,他们的笑脸以及在舞台上骄傲自信的表情,那种自我的绽放和享受,让我热泪盈眶。我还特意对比了他们第一次唱歌的视频,真的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对我这个老师最大的回馈,我觉得很幸福。

  云南网:您认为这就是合唱团带给孩子的一种收获。

  普海兰:对,其实我自己也有这种体会。有烦心事的时候,只要我张嘴歌唱,这些不好的情绪很快就会消退一大半。孩子们在歌唱的过程当中,在和同伴相互合作的过程当中,也能感受到一起歌唱的快乐。在一次次努力付出中、一次一次舞台演出中,孩子们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些都让孩子们的内心发生了改变,他们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比如有一个第一批参加合唱的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敢直视老师,现在不仅能在台上随时保持微笑,还能大方面对镜头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作为学生代表去会议现场发言,我很为他骄傲。这就是合唱、艺术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改变。

  云南网:舞台的历练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有帮助。我们看若水合唱团这一路走来,从学校的舞台到区里的舞台,又到市里的舞台,再到上海音乐厅,甚至世界合唱大赛世界级的舞台,这种跨越是您意料之中的吗?

  普海兰:没有想到。我们没有什么音乐基础,也没有更多条件,一切都只靠老师,在这间小小的音乐教室里一点点地去教、去引导。他们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成绩。今年,我们把云南人耳熟能详的《螃蟹歌》搬上舞台。后来,演出视频在两三个小时内就得到了很多的点赞和转发,被各级媒体关注。我当时觉得很意外,受宠若惊,还不断确认到底是不是我们合唱团。

  云南网:您觉得,为什么会是若水合唱团脱颖而出?

  普海兰:一个小小的乡村、一个小小的学校,有一个老师带着那么一群孩子,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热爱在歌唱,给孩子持续地传递光和热。可能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内心对教育的期待,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样子。我们起初就是想给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添一份色彩,为美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们更要好好地去排练,不断地提升水平。

  云南网:一波接一波的流量和越来越大的舞台,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大吗?有没有想过,流量和关注没了之后,若水合唱团怎么办?

  普海兰:孩子们没有流量这个概念,我们也没有给他们传递这些信息。大家一如既往,该排练排练。网络对我们而言,倒不是流量。我想通过网络传播的只是我们的精神,希望为更多乡村学校提供可借鉴和复制的经验。当然,我们也因为网络流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的初心和目的,从来也不是流量。关注在不在、流量有没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付出、对孩子的爱也一直都会在。

  统筹:罗蓉婵 张成

  记者:李熙临 陈思蒙 刘畅

  特别鸣谢:深渊之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