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600公斤!这是盐碱地里的大丰收

600公斤!这是盐碱地里的大丰收
2024年06月14日 10:19 海报新闻

  

  大杏金黄小麦熟,又是一年麦收时。6月11日,在三台联合收割机的来回穿梭中,青阜三万多亩盐碱地上的最后一块麦田收割完毕,经过测算亩产能达到600公斤以上,高于当地平均亩产20%,创造了当地盐碱地上的小麦高产纪录。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荒地。

  6月11日,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收割机正在麦田里作业。

  破“碱”重生的盐碱地

  莱州湾,潍河滩,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离海只有6公里,过去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部分重盐碱地块土壤含盐量在10‰以上,“十年九不收”是它曾经的标签。

  村里老人说,“十来年前,这里的一亩地小麦才收成二三百斤。”遇上光景不好的年份,甚至颗粒无收。

  不过,这片昔日的“不毛”盐碱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丰收的“大粮仓”。

  六月的青阜,金黄的主色调中,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风吹麦浪,农机手们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金黄色的麦粒很快就装满车斗。随后被运往日烘干能力达800吨的粮食烘干塔烘干,然后直接入库存储。

  6月11日,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

  6月11日下午,青阜农业综合体的3万多亩盐碱地小麦全部收割完毕,青阜村党支部书记、青阜农业综合体副理事长孙广洲乐开了花。“(小麦)收成很可观,颗粒饱满,籽粒成实,预计亩产在600公斤左右。”

  其实,青阜农业综合体的3万多亩盐碱地小麦,去年亩产就已经达到了580公斤。

  贫瘠的盐碱地如何变成丰收田?72岁的青阜村村民老孙说,改变始于2015年。

  那一年,青阜农业综合体创办人孙德东回到家乡创业,立志要在家乡这块“不长粮”的土地上种出粮食。

  “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和土质的问题。”就像数千年前大禹治水时建立沟渠排灌网改良盐碱地那样,综合体成立之初,改良盐碱地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挖沟引水“洗”土地。

  孙德东将目光放到了距离青阜村直线距离20公里的潍河,前后铺设了五十多公里的管道,将潍河水引入农田,通过淡水灌溉达到“压盐、排碱”的效果。同时,孙德东利用村里老旧湾塘改造、修建了47个蓄水库,这些水库湾塘全部进行了防渗处理,旱能浇、涝能蓄,蓄水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每年还可收集100多万立方米雨水。

  盐碱地有了持续性的淡水供应,他们又通过在盐碱地中抽取地下卤水的方法,进一步降低土地的盐碱度。抽取的卤水可以用于晒盐,进一步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经过淡水压碱、深翻洗地、抽取卤水等措施改良之后的土地,再通过轮作种植的方法进行改良。“先种了三年耐盐性较强的苜蓿,又种了两年棉花,吸收土壤的盐碱成分,最后再种大豆、高粱、小麦、玉米。”孙广洲说,现在的青阜村,土地品质已经大大改善,很多都已经成为优质土地,种植的作物产量比之前翻了好几倍。

  6月11日,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盐碱地上丰收的小麦。

  土壤改良成功后,当地成立了合作社,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青阜村集体以蓄水湾塘、“四荒地”入股,村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企业每年经营利润的60%进行股权分红。

  “每亩地的保底租金是400元,年底还能分红。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给村民分红,因为那时候已经有利润了,成本逐步都收回来了,效益年年递增。”在孙广洲的印象中,2019年一亩地的分红是280元,2020年是300元,当时300余户村民分红100多万元,并且每年都在提高。

  孙广洲告诉记者,村民每年除了拿到比较稳定的租金和分红,还可以在青阜农业综合体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同时拥有三份收入。

  村民孙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青阜农业综合体成立后,他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把家里的八九亩田地承包了出去。现在,他不仅不用忙田里的活计,还在附近的企业里有一份门卫的工作。“收入肯定是比以前多了,也省心了。”

  无人机俯瞰下的青阜村,湾塘棋布,沟渠交织,流动着清水的砖砌水渠纵横交错,收割后的麦田中,一排排喷头林立。

  “以前,都是盐碱地,土质不行,还没有水,不管种什么都不咋长,现在亩产都过千斤了。”6月11日中午,正在蓄水库边乘凉的孙先生看着远处麦田里忙碌的收割机,感叹今年的收成。

  如今,青阜农业综合体流转了周边22个村庄的10.2万亩土地,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吨半粮田”,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3‰以下,粮食亩均产量大幅提升。

  6月11日,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麦田里的喷头。

  这里的模式能复制吗?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由于土壤含盐量高,盐碱地上几乎寸草不生,一度被称为“患上绝症的土地”。

  我国现有盐碱地1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面积约为2亿亩,用得好,就能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但改造这样的中低产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山东就有近900万亩的盐碱地。那么,单就青阜的成功经验而言,改良盐碱地的“青阜模式”能在其他地区大规模复制吗?

  孙广洲给出的答案是“很难”。首先,青阜村毗邻潍河,有天然的引水优势;此外,改造前期投入巨大,改造周期较长,“光铺设管道就投入了四五千万元”。据了解,当地先后投入约4亿元,用于修建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和改造盐碱地。

  6月11日,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

  因地制宜,各显神通。记者注意到,青阜的成功只是山东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一个缩影。在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小麦成熟的同一时间,山东多地的盐碱地小麦也都迎来了丰收。

  在山东东营垦利街道六村,5.7万亩盐碱地小麦喜获丰收,一辆辆收割机来回穿梭。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耕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近80%,部分盐碱地含盐量超过10‰。

  山东滨州无棣县毗邻渤海,盐碱度在1‰-3‰的盐碱耕地有70万亩。得益于盐碱地良种应用和全幅匀播技术的推广,今年当地小麦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较去年增收20%以上。“每亩产量1000多斤,收入1200多块钱,总收入是360多万,我们要比去年多收入60多万。”无棣县种粮大户梅荣超的3000亩小麦长势喜人。

  山东聊城市茌平区韩屯镇,全镇8万亩耕地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当地铺设灌溉管道6.4万米,建立“旱能浇、涝能排”的水网体系,既能引入黄河水压碱改良盐碱地,又能将盐碱水排走,让万余亩重度盐碱地“破碱重生”,平均亩产提高到了近1000斤。

  6月11日,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收割机正在麦田里作业。

  为挖掘地力,山东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加大耐盐碱良种培育力度,培育耐盐碱新品种(系)37个,示范推广面积800万亩,新品种多次打破盐碱地高产纪录。

  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昔日没人愿种的盐碱荒滩,如今已经变身希望的沃野。

  责编:杨童童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