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村里有了年轻人|“米二代”张帅:回家乡做个“新农人”

村里有了年轻人|“米二代”张帅:回家乡做个“新农人”
2024年06月21日 19:08 彩练新闻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力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凝聚一批有知识、有见识的青年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省大力营造返乡创业氛围,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如今,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出现了更多农业知识青年的身影,他们有活力,敢创新、更专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实作为,绽放青春,为乡村发展注入朝气蓬勃的活力。

  天空的云彩倒映在仲夏的稻田中,蔚蓝的底色与一片青绿相融。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地里,32岁的张帅憧憬满怀。

  作为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掌舵人”,张帅是名副其实的“米二代”。“大学毕业后,我和爱人找过工作也创业过。那时候,我在新闻中了解到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好,就想着趁年轻回到家乡经营田地,借力国家好政策一定能干出一番新天地。”

  张帅居住的永吉县万昌镇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松花江两条支流流经这片黑土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作为中国北方优质大米的主要产地之一,万昌大米不仅成为国内市场的紧俏货,近些年还远销韩国、日本及欧洲、东南亚等地。

  2019年返回乡村后,张帅成了自家合作社的继承者。最初,家人给他一块40公顷的“试验田”,让他熟悉土地。张帅在“试验田”上摸爬滚打,凭着一股子韧劲,摸索出一套新的管理模式,实现科技种田和商业化销售,完成了从农业“门外汉”到田间“百事通”的转变。

  “种地也要紧跟时代”这是张帅常说的话。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科技领域,新青年大有可为。2020年,张帅尝试用大疆植保无人机打药。“那时打药只能带40斤水,现在带100斤没问题,而且运苗、扬肥等多种功能不断更新。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迅猛发展,不掌握新技术,仅靠传统农作越来越行不通了。”

  时间见证了改变。2023年,县里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张帅的合作社在规划之内。借助好政策,全村铺设了170余个摄像头,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大屏幕做到全链条农田动态实时监测。张帅依托农业机械化、农企管理、新商业思维等全新的种植和经营理念,推动合作社发展,带动社员增收。

  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有着新认知、新想法。2023年,合作社322公顷的稻米全部由订单方式售出。尽管大米销售形势良好,但张帅仍然把心思用在开拓销售渠道上。“目前我们启动了私人订制模式,正在逐步打开市场。”张帅向记者介绍,私人订制即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建立全程可视农业系统,客户可以在家里实时看见自己所认购稻田的现状。这种全新的销售理念更迎合现代人的消费体验需求。

  一边思考,一边行动。“红小二”万昌大米直播间是张帅开辟的又一个“战场”。“2019年正是直播带货的风口,那时我就开了直播业务,借助网络大平台搞销售。”为了带火家乡大米,张帅还请了专业团队做品牌宣传。张帅说,为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就是新农人该干的事。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留住年轻人。”说起村里的“新农人”,万昌镇吴家村党支部书记王伟感触颇深:“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引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人才凭借全新的能力和宽广的视野,更易把自身的技能优势、农业管理经验、市场运作谋略与农业发展充分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形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