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奔腾千里,大运河承载“天下粮仓”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奔腾千里,大运河承载“天下粮仓”
2024年06月21日 19:10 新浪新闻

  

  0:00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Transparency

  Opaque

  Semi-Transparent

  Transparent

  Transparency

  Transparent

  Semi-Transparent

  Opaque

  ResetDone

  一尺见方的刻铭砖,正面阴刻铭文10行110多字。这块砖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畔,出土于千年古都洛阳。上面的铭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秘密——它属于盛唐时期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当时,这里的粮食来自苏州。

  这块含嘉仓的铭文砖,目前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中可以看到。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除此之外,还有回洛仓的铭文砖等一批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很多都是首次展出。

  作为南北交流的生命线,南粮北运曾经是大运河的“重要使命”。展览中,含嘉仓、回洛仓等遗址文物便是实证。

  一块刻铭砖

  见证含粮天下,嘉穗盈仓

  “含嘉仓 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千石……”展厅中,这块来自洛阳含嘉仓遗址的刻铭砖讲述了大运河“天下粮仓”的故事。

含嘉仓铭文砖含嘉仓铭文砖

  2016年,一块隋代仓窖藏的刻铭砖清理面世。砖呈方形,正面阴刻铭文10行110多字。详细记载了仓窖位置、储粮来源、品种、数量、时间以及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含嘉仓”说明它来自隋唐天下粮仓含嘉仓遗址,而“苏州”则说明,储存的大米来自苏州。

  说起含嘉仓,只要是对隋唐运河稍有所知的人,都会立刻兴奋起来。含嘉仓之于隋唐的重要性堪比北京的南新仓之于清代,都属当时的“天下粮仓”。

含嘉仓铭文砖文字含嘉仓铭文砖文字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疏浚自然河流和历代开凿的河道,修建大运河,将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物资运往都城。这一年,含嘉仓建成,它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一半。考古也见证了它的储存实力。已经考古发掘的160号窖内还保留着大半窖炭化的谷子,据测算,该窖内储粮重约25万公斤,如此规模的粮仓可称为我国最大的古代粮仓。

  由于种种原因,含嘉仓湮没在历史中,刻铭砖的发现,让这座埋在地底下的皇家粮仓重见天日。透过含嘉仓刻铭砖,观众仿佛看见繁忙的隋唐大运河,看见含粮天下,嘉穗盈仓。

  内部构造玄妙

  储存的粮食不易受潮发霉,能保存九年

  南新仓、十四仓、德州仓、兴洛仓、黎阳仓、含嘉仓、回洛仓、广运仓、富义仓……大运河是王朝的命脉,沿岸的重要建筑当属粮仓。

  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策展人林留根介绍,大运河沿岸仓窖众多。转搬仓、水次仓、储备仓……著名的有几十处,如:回洛仓、含嘉仓属于储备仓,徐州的广运仓则属于转搬仓。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粮仓湮没于历史中。

含嘉仓160号仓窖出土碳化粟遗存含嘉仓160号仓窖出土碳化粟遗存

  而今,一颗颗炭化稻米,一块块刻铭砖,打开了一扇见证运河兴衰的时间之门。

  当时的粮食是如何储存的?展览对“天下粮仓”的分布、构造等都有分析。比如,唐代的都城洛阳,当时城外有含嘉仓,城内有回洛仓。考古资料显示,回洛仓城内约有700座仓窖,它们间距10米,东西成排,南北成行,中间的十字形道路把仓城分割为四块区域,仓城中间设有署衙管理区域。

回洛仓铭文砖回洛仓铭文砖

  回洛仓的建造十分玄妙。据推断,当时的人们,应是先在夯实的基槽内围挖出圆缸形仓窖,将仓壁土层拍打结实后进行火烤,随后在完全干燥后的仓壁上铺青膏泥防渗层,再铺木板、竹席,这样储存的粮食不易受潮发霉,能保存九年。

  “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洛阳储藏,除去洛阳城内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官僚机关以及军队食用外,可备全国的赈灾等需要。”林留根说。

  唐代“诗圣”杜甫见证了,大运河粮仓的盈满。他在《忆昔》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南粮北运的重要航线

  流淌千年,运河两岸依旧粮仓矗立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两处。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汇聚了240余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全景式再现新时代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不管是含嘉仓,还是回洛仓遗址的发现,对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都有着非凡价值和意义。”林留根介绍,运河沿岸曾经的“天下粮仓”如今有的已经变成了博物馆,供游人观瞻。大运河沿岸,洛阳的回洛仓、含嘉仓都变身为遗址博物馆,杭州的富义仓变身小型博物馆。当公众走进这一个个运河边的遗址博物馆,依然会为当年储粮的科技而震撼,感受到“大国粮仓”的底气。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仓廪实而知礼节”。大运河作为中国几千年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今继续发挥着“南粮北运”的重要作用,两岸现代化的粮仓林立。相比千年前,仓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现代化的设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胡玉梅/文 钱念秋/图 钱念秋 宋经纬/视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